“给子女减轻些负担自己图个心情舒坦”广州、上海、北京多家养老院随访录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罗争光)全国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由此机构养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那么哪些老人会选择养老机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过得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近日随访了广州、上海、北京几个大城市的多家养老院。
在广州,70岁的梁孝娴老人患有高血压、骨质增生等多种慢性病,独身至今。她告诉记者,年轻时她曾在一家塑料厂工作,后来下岗在家靠政府救济金度日。2004年,经街道帮忙联系,她以孤寡老人的身份免费入住广州市老人院。
广州市老人院不仅负责老人日常起居,而且更注重老人精神生活。“我现在每个月能领到50块政府补助金,算是零用钱。住进来8年多,我每天都做养生操、唱歌,很开心。”梁孝娴说,“我还参加了院里的老年大学,每周上唐诗朗诵课、普通话课,都忙不过来了。”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张晓峰说,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接收“三无”老人、“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上海70岁的老人华秋云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一住就是11年。她告诉记者,她60岁前曾大病一场,给长期照顾自己的子女带来了很大负担。“出了院,我坚持住进了养老院。这里24小时有人值班,想要什么,叫护理员帮忙就可以了。比如半夜我想喝水,伸手一按铃,两分钟就有人来问我需要什么。”
85岁的章老师原本住在儿女家里,总觉得给孩子添麻烦,而儿女也没空陪她,自己觉得无聊。现在她住在上海市第一福利院,生活有了专业照料,还可在流动图书馆看书看报,她自己还参加了兴趣班,学唱歌、书法和英语,生活丰富得很。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原所长郑梓桢说,养老机构在设施设备、护理照料等方面具有专业化优势,能够有效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问题,大大减轻了子女的安全担忧和照料负担。
当然,也有不少子女觉得把父母长辈送进养老机构会遭受社会的谴责和旁人的奚落,但在不少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眼中,这种“封建思想”早已过时了。
北京86岁的陈尊英老人育有两子三女,目前住在北京南苑社会福利中心的颐寿园。她见到记者,就一个劲儿说在养老院里比家里快乐多了:“孩子们对我都很好,但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人上了岁数又比较爱唠叨。我这老太婆住过去,只能给儿女添负担。我也想开了,不能一辈子受累啊,小辈们的事眼不见心不烦,我图个心情舒坦就行。”
住在上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华秋云老人说:“觉得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孩子不孝顺,这是封建思想。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忙,生活习惯也和我们不一样,所以还是住养老院好,不仅有专业护理员照顾,老人和老人在一起也开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如今老年人越来越多地接受机构养老的理念,而且尤其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地不仅要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还要在保障床位、饮食、医疗卫生的基础上,更多地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