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业转型记:“老”行业的“新”面貌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陶俊洁、赵晓辉)在“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的江苏海安,丝绸,这个中华文明中的璀璨符号、东西文明交流的主角,再次焕发新生丝绸产品成功复制出层次分明的中国古代名画。同时,由于桑蚕品种的创新,带动数十万蚕农增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集约化”解决后顾之忧
花宏芳是海安镇新丰村15组的一名农妇,从2004年开始,连续八年栽桑养蚕,每年春、夏、秋、晚秋的蚕季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每年大概可以收获20张蚕茧,按照今年42.5元/斤的收购价,养蚕收入可以超过3万元。”花宏芳说,过去由于价格不稳定,只在价格高的时候才养蚕,但由于消息闭塞,往往养出来后,价格又跌下去了。如此反复几次,村里人养蚕的积极性并不高。
转变来源于集约化生产,以全国丝绸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鑫源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丝绸企业,使海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财政收入的14.5%来自茧丝绸产业。
为了巩固蚕桑生产基地、扶持蚕农栽桑养蚕,鑫源集团在海安225个村建立了170个蚕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11.4万户蚕农签订了桑蚕鲜茧产销合同,对蚕农按规范生产的桑蚕鲜茧保证全部收购,不打白条,既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基地建设。
“老”行业的“新”创造
“丝绸,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身为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的鑫源集团董事长储呈平说。
这些年来,储呈平以用丝绸复制中国名画为己任,不断创新印染技术,力争复原出层次分明、质感清新的古代名画。鑫源与苏州大学合作,利用天然彩色基因种资源,研发选育出黄、绿、红三对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目前,天然彩色丝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而生产一线的缫丝工人因技术创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创新使鑫源的产品畅销日韩、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并在12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26个防御性商标,年创产值达68亿元,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集团名列中国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0强、自营出口100强。
蚕丝被、丝绸画品质优良,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焕发生机的中国丝绸行业再度以其突出的影响力赢得了全球茧丝绸市场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银企互动中的“双赢”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储呈平总结出“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银行+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模式。
2012年春期蚕茧收购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37%,导致蚕茧收购资金需求猛增。为了助力优质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在系统评估基础上,开辟绿色通道,为鑫源新增贷款1亿元,保证了蚕茧收购的需要。
同时,利用政策性支农信息丰富的优势,农发行在完善蚕茧收烘管理体制、加强外贸资金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提升,使公司多年被评为南通市最佳信贷诚信企业,并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信贷诚信企业。
“现代银行业的精髓就是银企互动中实现双方的良性提升。”农发行江苏分行行长石晶莹认为,政策性银行应逐步转变服务理念,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走下“政策性审批”的神坛,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向潮头立,积极为涉农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政策性金融服务。
银企互动不仅使企业质量大幅提升,也实现了江苏农发行质的飞跃。截至2012年8月31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57亿元,支农规模稳定迈上千亿元台阶。
作者:陶俊洁 赵晓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