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科考显示:中国珠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超预期
新华网拉萨9月30日电(记者赖雨晨 彭茜)一场20年来最全面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科考正在位于中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考察的阶段性成果显示,珠峰保护区食物链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超出预期。
科考负责人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说,发现新的物种是本次科考的最大成果。在此之前,珠峰保护区历次调查记录的脊椎动物共有360多种,而在这次科考中发现、记录到的脊椎动物超过460种。
此外,根据阶段性成果报告,本次科考还发现了蛇类新物种一种、中国近40年未发现的蛇类一种、中国鸟类和蛇类新记录种各一种、未确定的新物种或新记录种4种。
珠峰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844米,最低海拔约1800米,平均海拔42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地高山生态系统。全世界共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其中有5座位于该保护区内,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珠峰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生态和生物热点区域之一。此前,科研机构曾对珠峰地区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但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仅有1975年以及1991至1993年的两次。且由于受交通、设备等条件限制,调查区域较小,结果并不完整。
珠峰保护区生态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曹天堂说,本次科考希望在发现物种、评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勾勒生物资源轮廓方面取得进展,为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和科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本次野生动植物资源科考于2009年启动,珠峰保护区分别委托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进行植物与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范围达到3.2万平方公里。近日,考察的阶段性成果已通过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评估。
胡慧建介绍,这次科考工作覆盖了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高原和南坡的4条沟谷,新增物种主要是在沟谷地带发现的。
“因为沟谷地带垂直落差大,而且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所以物种特别丰富。”胡慧建说,“我们这次对一条沟调查得比较细致,其他的比较简略,我们还想一条沟、一条沟继续做下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肯定还有更多物种在等待发现。”
胡慧建介绍,珠峰保护区堪称世界上相等面积范围内垂直落差最大的地方,几乎拥有全球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而沟谷之间隔离性强,这些特点都有助于生物的进化。因此,珠峰保护区堪称中国生物的基因库、分化中心和潜在的扩散中心。
“这里的偶蹄目动物和猫科动物种类特别丰富,再比如鸟类,光是猛禽就有30种到40种之多。珠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甚至可以媲美热带的海南岛。”胡慧建说。
除物种丰富外,保护区内的食物链也非常完整,说明保护区依然保存了较为原始的生态,没有遭到破坏。
“我们在野外调查的时候,很容易看见藏野驴、野兔、旱獭之类的动物。”26岁的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者潘虎君已经是第五次进入珠峰保护区了,他说,“现在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保护区的管护力度都有所提升,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像湿地恢复这一类的环保政策,对高海拔生态的保护都产生了正面影响。”
本次科学考察的成果将形成珠峰保护区动植物的本底(背景值)数据,为未来更深入的科研活动和制定保护计划等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者还认为,珠峰保护区位于全球最高大、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既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又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作用,这些影响和变化会反映在生物的组成和种群变化中。因此,珠峰地区的生物科考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掌握珠峰地区的生物组成特点,还在青藏高原的演变、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生物起源等科研课题上具有重要价值。
珠峰保护区和本次科考的实施单位都提出,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的生物和生态研究。曹天堂说,珠峰保护区在科研领域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在科研机构建立、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亟待加强。
作者:赖雨晨 彭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