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应重拾仁爱之心 别让患者挨“软刀”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周婷玉)聚会间一朋友谈起近日就诊“受伤”经历,听后颇有感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手术刀。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位列第一“宝”的语言似乎正渐渐淡出。医生的话语有时不但不能疗伤,反而成了给患者的一计“软刀”。
朋友40多岁,因诸多原因一直没有生育,近期萌发要孩子的念头。她清楚这个年龄受孕的难度,于是挂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科的专家号,一方面想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想寻求一些帮助。
然而,“这位专家除了用专业统计数据告诉我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结果以外,没有给我任何有益的建议和帮助,还重重打击了我一通。”朋友说,医生的话冷硬如石:年纪大了没多少希望,现在才考虑这个问题已经晚了;努力(指试管婴儿)和不努力结果都一样,都是5%的概率;不是看起来年轻,你的卵巢功能就不衰退……句句点中要害,美好的愿望一次次被击碎。
医学界有句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承认和正视它的局限。而作为一门人学,其中的人文关怀内核则须臾不能被剥离。唯此,医学才能堪称“仁术”,因为“仁者,爱人。”
因为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患者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医院,总是期望从医生那里得到庇护,其中包括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良言一句三冬暖,医生一句安慰、鼓励的话,就能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病也已好三分;而恶语伤人六月寒,医生不恰当语言带来的伤害更甚,因为他面对的是最脆弱的人群。医生的恶语不仅伤人也伤己,它伤害了患者对他的信任,伤害了医患关系。
话难听,其实主要还是心不仁。试想一下,如果医生能换位思考去体会患者的心情,如果医生能“视病犹亲”,又怎么会“出口伤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应有一颗仁爱之心;作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用好语言这一“宝”,给病人开出一个充满关爱的“口头处方”。
我愿意相信,朋友的经历只是医生偶尔的一次心情欠佳,而且我也充分相信,绝大多数医生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医生的工作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目前要做的,是改变扭曲的医疗评价体系,让医生实现阳光、有尊严的价值。而医生也应重拾人文理念,恢复医学应有的温度。
作者:周婷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