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近日,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告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
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的消费者来说,宽带到底宽不宽,是不是缺斤短两、名副其实,其实是非常模糊的。顶多只是觉得上网有点慢、看视频有点卡这样的直观感受,而且还可能归因于电脑性能不高。所以假如不是媒体的曝光、业内人士的解读,广大的宽带消费者只能是蒙在鼓里、吃着哑巴亏。这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一个锻炼消费者成为化学专家、打假专家的混乱市场,再让消费者多一个网络专家的名头也属于各种不正常中的正常现象。
在媒体的报道中,有关宽带不宽的试验,比如测速软件、电脑性能、上网电脑数量、被下载方服务器等原因,会有一些不够扎实的地方,但一个事实是,宽带在几级运营商的经营过程中,为了盈利最大化确有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的地方。比如原本100兆带宽只能卖10个人每人10兆,结果卖给了100个人每人1兆,而其假设也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100个人同时上网的机会很少。但问题是,当上网用户多的时候,显然会造成拥堵、宽带不宽的结果。收10兆的费用提供1兆的带宽,显然有悖于市场规则。对于这种行为,作为市场的监管者,不应该袖手旁观。
但现实是,假如不是媒体的曝光,很多用户只能蒙在鼓里、吃哑巴亏。一方面因为不懂技术方面的问题,无法认识到自己合法的权益被侵犯;另一方面即便是认识到这一点,在电信尚处在巨头垄断的今天,消费者也难有用脚投票的机会。假如不是监管者真正的介入,即便是消费者认识到权益不保、媒体曝光舆论围观,也难有改变。
市场监管往往落后于媒体曝光,这几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件当中的惯例。我们非常期待先由监管部门发现,然后整治,最后由媒体报道整治成绩这样的正面宣传,而不是消费者受到了委屈,监管部门却熟视无睹或者根本就看不见,在媒体曝光后,才监管跟进即便如此,这时候的监管能否彻底也很难说。媒体曝光宽带不宽,已经说明监管落后了半拍;接下来在舆论的围观之下,监管部门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个宽带不宽的问题,公众拭目以待。
或许,在短时间内宽带资源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让宽带宽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即便这是事实,监管也应该做到:一不要把假宽带说成真宽带,这是一个市场诚信问题,说重了就是市场欺诈;二是在不能提高带速的情况下,要把宽带的费用彻底降下来,不能用真宽带的钱购买假宽带,这是市场公平问题。这两点其实是基本的市场逻辑等价交换,既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只是,监管部门有这个态度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