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0月11日电(记者于文静、孙阳)1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全球首只野化培训场诞生的大熊猫“淘淘”被放归自然,这意味着中国的大熊猫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通过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使其融入野外大熊猫种群,有利于改善局部地区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提高野生大熊猫的存活能力。”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部长、负责“淘淘”饲养工作的吴代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雄性大熊猫“淘淘”2010年8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生,先后在面积为0.24万、4万和24万平方米的培训圈内接受了三个阶段野化培训,今年9月,专家认为,“淘淘”经过野化培训,身体健康,生长发育正常,野外生存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放归自然。10月10日,“淘淘”由出生地卧龙运抵放归地。
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中国成功将朱鹮、扬子鳄、野马等20多种野生动物放归自然,但作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的大熊猫,由于生殖系统退化、食性单一和小种群灭绝风险大等因素,其放归难度远高于其他野生动物。
对此,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科研人员于2004至2006年开展了第一期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在卧龙保护区对圈养大熊猫“祥祥”进行二年培训后,将其放归自然,一年后,“祥祥”在野外争斗中死亡。科研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野化培训方法,于2010年6月重启第二期野化培训项目,母兽带仔培训成为主要特点。
“第二期野化培训项目采用配种后的雌性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下产仔,使幼仔随母亲自然成长的野化培训方法。”被称作“熊猫爸爸”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这种方法使大熊猫野化培训能力明显提高。
“"祥祥"是人工圈养环境下成长的,而"淘淘"是从小在半野外环境成长的,打斗能力、生存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张和民告诉记者,以前是人充当教练员,经过2年野化训练研究,发现熊猫妈妈更容易教会宝宝生存本领。
“比如爬树,以前我教2岁的熊猫爬树,把它抱到树上,引诱它往上爬,怎么教都不行,有一次熊猫急了还把我咬了一口,但是熊猫妈妈示范一次就让"淘淘"学会了。”张和民说,诸如寻找水源、辨别方向、与同类通讯、回避体外寄生虫等技能,“淘淘”都能在妈妈示范后很好地掌握。
对于“淘淘”的放归,“熊猫爸爸”也有担心。“虽然采用新方法,但是毕竟是第二只,还是科学实验,我们依然担心它在和同类竞争、躲避天敌时候,能否完全渡过难关。此外,雄性熊猫相比雌性更难被野外种群接纳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科研人员将对“淘淘”的活动进行跟踪监测。
对于公众对为何这次只放归一只熊猫的疑问,张和民表示,目前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科学实验,一次性放出多只熊猫,难以生存下来,而且大规模培训耗费精力,还要满足可以放归的标准。现在还只是一个摸索的阶段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事实上,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外放归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已进入新的阶段。目前,中国已建立起64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60%的大熊猫栖息地和70%以上的野外大熊猫种群纳入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表示,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1600余只。同时,通过加强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技术难题,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342只,基本实现了人工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
稳定的圈养种群是放归自然的前提。据了解,卧龙的野化培训熊猫梯队已经形成,2011年和2012年在野化培训基地出生的6只大熊猫幼仔分别进入到了下一阶段的野化培训,不久的将来,更多完成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将紧随“淘淘”的回家之路,回归自然家园。
作者:于文静 孙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