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党支部建到瓜果园 助农民拓宽致富路
原标题 [北京昌平:党支部建到瓜果园 助农民拓宽致富路]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赖臻)进入10月,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后身的大片苹果园里,田昆利和众多果农一道,沉浸在丰收的忙碌和喜悦之中。双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作为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经理、合作社党支部的书记,田昆利还是抽出时间,召集了十几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果园尽头的一间平房里,又一次开展学习活动。
党支部怎么建在了田间地头?田昆利告诉记者,这里离城区只有30多公里,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把种植瓜果作为主要增收方式,农民们关心的问题无非是产业链上那些事,大家的需求在哪里,党支部就应建在哪里。
田昆利早在1997年便入了党。“那时并未有特别感受,直到成立合作社后,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操心时,才发现党员的身份可以让我找到家的感觉。”田昆利说,开展农资服务也好,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也罢,都需要领会国家政策的真正意图,村委会干部亲自带着他研究成员资格认定、利益分配、征地补偿分配、信贷和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开办合作社的几年间,他有什么好项目或好想法,从村委会、村党支部再到经管站、镇政府等相关部门,都是给予全力扶持。
“可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哪行,农户们如果没有足够的眼界和响应,这事儿想成也成不了啊。”田昆利说,虽然合作社的经营早已步入正轨,也有更多的农户加盟进来,但他越发感觉到管理上的力不从心,遇到分歧时更是难以统一。“我时常在想,要是有一股核心力量带头响应,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还会更好。”
田昆利还发现,农民们都很实际,谁能带领大家致富便相信谁,所以有时候,如何选择致富项目、组织和帮助大家发展生产,搞好土地的经营承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最终都集中到了这里,而农户们有钱在合作社入股,所以会特别关注资产明细、资金流动、财务核算等明细,类似于村务公开,这又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密不可分。
这种局面下,田昆利更加坚定了成立党支部的强烈想法,他先后找到村党支部、镇党委等询问需要哪些条件、是否具有可行性。“我相信迈出这步并非盲目,而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经历的阶段,应该能够给农户们带来更好的服务。”
有赞同、有不解、有质疑、还有观望,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和示范基地,2011年12月,昌平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在昆利合作社成立,不但开辟了这个区农村党建的新模式,探索一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道路,也将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带动力。
近一年来,昆利党支部组织了10次党员学习,既有法律法规、时事热点、农村土地等知识,还安排了很多以提升科技致富本领为主的学习内容,以增强农民党员的学习热情。如今,这家合作社已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前行”,往往是确定工作思路后,4名党员分头行动,“合”的力量迅速显现,不用多长时间,绝大多数农户便能统一思想,自治管理。
田昆利毫不掩饰地说:“成立党支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带着大伙儿继续向着好日子奔。从2007年12月注册至今,我们合作社的成员从103户扩展到如今的500多户,覆盖了5个乡镇、12个自然村,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现在我们的苹果不用出园子,便能全部销售完。”
不过田昆利也有苦恼,有时候觉得肚里墨水太少,难有手段和措辞更好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为此,村委会经常把大学生“村官”派驻过去,教授合作社的农户使用电脑、记账,还协助4名党员培训授课。
看到田昆利的合作社实现党建和发展双赢,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薛亚轩感触很深。“田昆利是老党员,我可能没有他那么高的觉悟,也不太了解党支部是怎么回事,但仅从实实在在的效果来看,我知道跟着党走会有好日子。”现在薛亚轩学会了主动发力,除了完善一般专业合作社共有的运营模式外,还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方面跟进。
薛亚轩还与村党支部、区工商联等相关部门积极联系,表达自己的入党心愿。现在薛亚轩对于党的认识逐渐明朗化,不但讲起党的历史头头是道,还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学习,她知道党的力量就是帮助农民科学发展,继而实现行业发展,最终个人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赖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