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公共债务占G D P的比不是很高,主要是私人债务。现在为了解决私人债务问题,防止由于私人债务导致经济出现崩溃,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自动的就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于是美国就由2008年、2009年的次贷危机变成了到目前为止的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债务危机。
余永定说,全球不平衡的概念大家应该很清楚,主要指一方面是美国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另一方面是中国和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全球不平衡的问题。大家为什么关注全球经济不平衡呢,因为基本理论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国家不断积累它的债务,当这个债务占G D P的比达到某一种高度的时候,国外的投资者就会停止向这个国家继续提供融资。而如果这个国家在经常项目上存在逆差,也意味着他向别人借钱,而且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的积累就变成了外债。从数据来看,确实在2007年、2008年,中国外贸的经常项目顺差是相当大的。而与此对应的是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
余永定介绍说,债务占G D P的比越高,投资者就越可能不再继续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也就是金融资金不再流入了。这个概念不仅是研究外债问题非常重要的,研究财政问题和其它问题也都非常重要。这是非常基本的概念,就是说积累的流量会变成存量,当达到某一种程度的时候可能造成危机。所以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担心,美国从1981年以来所持续积累的外债,占G D P的比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超出了20%。当它达到某个界限的时候,国家投资者就会停止给美国注资,比如说中国就不再买美国的国债了。这样就会导致美元急剧贬值,使美国的金融产生极大的不稳定,进而产生货币危机国际收支危机金融危机最后是经济危机。
1996年的时候,中国社科院和日本有一次学术交流。日本人说他们现在国债占G D P的比已经达到了60%-70%,如果容忍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变成90%-100%,那时候国内的投资者就不会给政府提供资金了,利息率就会上升,最终国家可能会发生危机。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美国是另外一个情况,但是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学术界分析债务问题的时候,还要看债务余额占G D P的比是不是稳定的,会不会趋于一个稳定值。从经验上来看,有专家对历史上大量的金融危机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这个比不能超过90%。美国已经超过了90%,但是危机还没有发生。
经济不平衡肯定是需要担心的。因为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债务余额占G D P的比不可能不断地往上升,迟早要被纠正,但是被动的纠正过程可能会对经济造成想象不到的冲击,是非常危险的。这种危险的累积,有几个步骤。首先是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的累计,然后是由于经常项目逆差累计可能导致资本流入突然停止,随后这会导致美元的下跌和利率的上升,进而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这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可能陷入衰退了。
经济学界的预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呢?余永定认为,尽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场债务危机,但是债务危机可以在整个债务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观察者们却往往只放大了局部的问题。经过差不多20年不断的积累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的外债占它G D P的比已经超过了20%,这个数据乍一看很可怕。但是需要注意,总债务的概念包括了居民的债务、公司的债务、政府的债务。而按定义来讲,外债是居民的债务减去给居民债务所提供的融资,加上公共债务减去公共债务的融资,加上公司债务减去公司债务的融资。总而言之是国内的债务和国内的融资之差就是外债,它只不过是整个债务链条中的一环。
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总债务,居民债务、公司债务、政府债务加在一起,占G PD的比是135%,其中居民债务占G D P的比已经超过100%。占G D P的比超过100%的居民债务问题被忽视了,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看到了占G D P20%的外债,没有看到超过100%的居民债务。尽管这种忽视可以有一些解释,因为毕竟内债跟外债不一样。比如说日本的国债余额占G D P的比是200%,如果日本的200%的国债是中国买的,是其他国家买的,那么日本的债务危机肯定就爆发了。但是日本的国债主要是日本人自己买的。
欧洲的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方法跟美国和中国都不太一样。中国在早些时候,中央银行买国债叫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从其他人手里买卖国债来改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LT R O是欧洲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定期拍卖贷款给商业银行,这样注入的流动性就可以通过还贷收回,在经济中就不会出现流动性泛滥的问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