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对于道德复兴有着强烈需求的当下社会而言,莫言家人的态度指向了另外一种方向——坚守做人的本分,不为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而放弃原则。
陈光标要送给莫言一套房子,莫言的家人却并不领情。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莫言90岁的父亲管贻凡听到此事,坚决反对:“不要!不要!什么送别墅哦。我家儿子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俺儿子不要。”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代表兄弟回应记者说:谢谢陈光标的盛情,俺管家无功不受禄。
陈光标一再表示送给莫言房子,并无他图,乃是“出于对莫言先生为我们民族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出于一位企业家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情怀”。可是,陈光标的这番美意,却与莫言的父亲——一位90岁山东老汉的价值观严重不符。
从记者在莫言老家发回来的照片看,90岁高龄的管贻凡穿着很朴素,给人总体印象就是山东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一位老人。“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能要”,其实也都是寻常人家的道理。
然而,此事之所以引人关注,或许还是,莫言家人用这么简单、朴实的道理,谢绝了“中国首善”的盛情,在颇为戏剧化的情节当中,也在公共舆论空间中表明,还有一种善——叫做朴实。
时下,大家更习惯见到的善举,往往都是非常高调的。无论是一些富人的慈善,还是草根平民的微公益,似乎都离不开公共舆论空间中的造势,甚至营销。其中,也不乏很多人以行善、爱心的名义作秀。
当然,只要不是作恶,不违法,以功利的视角来看,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也还对社会、公益有所增益。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这并不是善的全部定义,也并不意味着,和大家的观念没有冲突。
在“标哥”赠房一事上,就遭遇到了这种冲突。“标哥”助人为乐、慷慨大方,当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网络上高调宣布赠房,搞得举世皆知,也相当于给莫言出了一道考题。好在,莫言家人以朴实、本分的美德,做出了回答。
笔者无意去比较莫言家人和陈光标道德水平的高低,也无意去揣测“标哥”的动机。只是想说,对于道德复兴有着强烈需求的当下社会而言,莫言家人的态度指向了另外一种方向——坚守做人的本分,不为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而放弃原则。
这或许不是一些慈善明星所能展现给大家的东西,在热热闹闹的公共舆论空间中,也是沉潜不露,却也是值得欣赏和追求的人性之美。
善,其实也不需要轰轰烈烈。相对于时下的浮躁,一位山东农村90岁的老人算是给大家上了一课。只是不知道,有些人士,能否听得进去。
新京报评论员 于德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