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后,很快遭遇各种“幸福的烦恼”:接受海内外大大小小的媒体采访,会见各级政府领导,经历几番“长枪短炮”的轰炸,回答完几近重复的问题,莫言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然而,他真的能清净吗?可以预见的是全国各地的新书宣传、读者见面会、研讨会,各种相关荣誉、褒奖,媒体和读者的围追……而在全国不少书店,莫言原本不多的作品都被抢购一空,书店纷纷开始订购新书。据称有的书店一次性订购数量超过了“畅销书天王”郭敬明!
书作之外,还有网友及时总结了事态的发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房地产开发商奖励别墅,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扩建莫言文学馆、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
此外,一些与莫言无关的产品也搭了顺风车。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被及时推出,网上开始俏销莫言纪念T恤,还有在烤鸡上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莫言牌”,就连“高密火烧”也大搞营销。
好在,莫言很淡定。他只希望由此引起读者的文学热情,希望读者能够把更多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作品。他恳切地表示:“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赶快忘掉这个事情。”
为什么会惶恐?他说他怕读者失望
日前,莫言接受央视董倩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莫言热”的惶恐。
董倩:如何看待“莫言热”?
莫言: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吧,过一段就又回去了。
董倩:您为什么要这么看呢?
莫言:肯定的。现在就是所谓的“得奖效应”。
董倩:听说书已经卖断货了。
莫言:这不可能的。
董倩:您不高兴吗?即便从收入的角度也不高兴吗?
莫言:我当然高兴啊,但我认为这是夸张。
董倩:任何夸张都是现实的一种反映,现实就是这样。
莫言:书卖多了,我也很惶恐。卖得越多,我越惶恐。人家说这个人得了诺贝尔奖,必定是字字珠玑,篇篇都是杰作,假如读后说“这破小说”,对我很失望,这个我确实有点惶恐。
董倩:但文学就是这样,一个人眼里一本名著。可能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别人觉得好我还觉得不好。
莫言:这个也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个人都不得罪,结果越这样得罪的人越多。写小说的时候,希望每个读者都喜欢,结果还是很多读者不喜欢。
莫言带来的经验
写作文怎么“开窍”?
莫言说:我第一篇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好像就是(小学三年级时)一篇写五一节的。因为每年都搞运动会,有的学生就写流水账:几点到学校,几点看什么,写一大篇。我就偷懒了,重点写篮球比赛,其他的都一笔带过。然后老师说这个写得好,当做范文在班上读,可能一下子就刺激起我写作文的热情来。
有一次老师出题说写一个人物,很多同学都写真实的人物,饲养员王大伯、保管员李老汉,我就写了一个虚构的人物,我们老师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说“对!就要这么写,你们不要以为写作文就非要写真事。将来真要写别的话,就是要虚构”。从此我就知道了,写作文不一定非要写真实事件,可以编的。
什么是用耳朵阅读?
莫言说:有一年跟台湾作家在一块座谈,人家讲自己童年的阅读经验,有的5岁就读《红楼梦》了,读过的书令我惊讶得要命。我确实没法跟人比,我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的时候,我在用耳朵阅读听老人讲各种各样的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怪物、灾难等,后来都变成了我小说的素材,我听到的基本都被我写到小说里去了。
青少年时期,农村十几年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如果不搞文学的话,当然没有什么用处。搞文学就感觉非常宝贵、非常重要,这也构成了我的小说跟其他人的风格不一样的重要原因。如果我是读着经典名著长大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作家了。
理论多了好还是少了好?
读者最熟悉的《红高粱》,其实只是莫言初创作时期的“稚嫩之作”。莫言说:那种锐气、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那种胆大妄为天马行空,现在无法做到了。当时哪有什么理论,就感觉应该这么写,结果还挺好。后来读书多了,理论多了,反而处处雕琢,结果搞出来,一看就很匠气。理论多了写出的书严谨,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是没有才气;没有理论的人写出来,是天籁。 本报综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