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 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012年10月17日16: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移动互联时代 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如果说人们对于宏观上的数字变化不很敏感的话,移动互联网给人际交往等微观层面上带来的变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受到。吉林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小张告诉记者:“现在我和女朋友出去吃饭,她就一直在玩QQ,等饭上来了,她就拿手机拍照发微博,有时我会感到很尴尬。”
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崔鹏则说:“过去手机网速很慢,每个月包流量3M用起来绰绰有余。而如今手机上网的速度快了,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微信、人人网、各种游戏……现在我一个月包300M流量,但还是感觉不够用。”崔鹏打开他在某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主页,记者发现,在他在线的98位好友中,有多达87位好友正在使用手机上网。
无论是宏观的数字还是微观的感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有关议论却一直在进行。崔鹏说:“移动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虽然现在和许多高中好朋友不常见面,但是我仍能从微博上随时了解到他们的近况。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可能我们的联系早就断了。”但小张却对移动互联网牢骚漫天:“我是一个不爱"跟风"的人,有时候被同学叫去吃饭,他们都在玩微信、刷微博,相互交流哪个软件好玩,我就只能默默坐着,在这个时代似乎不拿手机上网就落伍了。”
有专家称,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扩大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时空距离,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便捷交往方式。而在网络上一搜索,有关移动互联网的各种负面新闻则蜂拥而至:在百度新闻页,有3450条新闻与“微信诈骗”相关;而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很多人在外出旅游时通过微博直播旅途,持续不断晒出风景照以及个人照。据警方透露,类似微博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跟踪关注,他们会准确推理出这些“微博控”的旅行时间、地点和人数,从而寻找“合适”的作案时机,去“微博控”的家中实施盗窃等犯罪行为。
事实上,担心移动互联网影响人际交往模式也并非杞人忧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中显示:作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交+位置+移动”的融合趋势在当今已经初露端倪,截至2011年年底,有超过半数的社交网站用户公开了年龄、真实姓名和性别等真实信息,46.1%的用户使用了真实照片,36.0%手机社交网站用户发布过个人所在位置。让人担心的是,在社交网站的用户中,高达62.2%的用户表示从未担心过个人隐私的安全性。报告中称:社交类应用的普及正在改变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网民的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多的人不介意提供自己各方面的信息,热衷于在社交网站上展示和分享自己生活。
“移动互联网让隐私公开化,某些人在人际交往时可能遇到一些不适,但这都是社会进步、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卜长莉说:“只要大家普遍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修养,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那么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适感就会减少很多。”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金振邦认为,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所谓的“网瘾”是两码事,年轻人交往中的不适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社交经验的不成熟所导致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对年轻人正确使用社交媒体予以引导。
针对移动互联网所衍生的犯罪问题,金振邦补充说:“网络是现实的镜子,二者互相渗透融合。在现实中的违法活动在网络上也会有体现,不能因此就把新兴社交媒体看作洪水猛兽,一味排斥,而应当用法律法规,教育措施去引导,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记者姚友明、段续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