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影院》制作人张蓉梅近照。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李小卉
郴州永兴县“全国优秀农村放映员”马恭志,5岁时身患小儿麻痹症,在家人的帮扶下,不仅奇迹般地甩掉拐杖重新站立行走,还义无反顾选择了银幕光影事业,用仅1.41米高的身躯,挑起200多斤重的电影放映设备,跋山涉水24年给乡亲们放电影。
由长沙交通音乐广播电台出品、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扁担上的影院》,就是以马恭志为人物原型创作的。
据该剧制作人、编剧之一的张蓉梅介绍,初识马恭志,是在2011年8月的马恭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马恭志和报告团成员的讲述,连同马恭志微笑面对人生的态度,让张蓉梅等人萌发了创作一部广播剧的念头。
在2011年底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该剧责任编辑尹颂军会同湖北电台编剧姚华,乘火车赶到永兴县柏林镇对马恭志进行前期采访。3天时间里,他们采访了马恭志和他的家人、朋友,还两次冒雨跟随马恭志下乡放电影,见证了乡亲们和马恭志的鱼水亲情。
在姚华写出剧本的第一稿后,电台组织专家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剧本论证修改。张蓉梅表示,马恭志24年的电影放映经历,要融入一部篇幅3集、时长90分钟的广播剧中,需要巧妙地运用减法。为此,主创班子围绕主人公成长、奋斗和奉献的主线,选取了最能彰显主角性格形成原因、最能体现下乡放电影的艰辛、最能反映其文化自觉和爱憎分明个性,以及最能升华其对放映事业的热爱、执着的几个人生片段,来编织剧情框架。最终,广播剧塑造了一个阳光、具有现代感的主人公,这也符合马恭志的真实面貌。
张蓉梅说,剧中所有细节、情节都是真实的,包括马恭志的口头禅和习惯用语。此外,还请作曲家于祥国创作了数十段配乐,巧妙融入湖南花鼓戏、山歌小调的元素,给听众展示了一幅基调明快的山村生活画卷。
张蓉梅坦言,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创作起来也很难。一难在题材的寻找,此前,他们已经找了3年,讨论过不下10个题材,但最终都放弃。二难在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既是主旋律,又要好听。该剧的创作正好解决了这两难,所以成功了。 (来源:湖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