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2日电 香港《大公报》21日刊文说,中央党校已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大学、智库、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而外国政经名流的莅临,也令中央党校的学员们开阔了国际视野,增进对其它国家治国理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了解。党校的日益开放,也凸显了中共在干部工作方面的包容自信。
文章摘编如下:
位于北京西郊颐和园旁边的中央党校,是中国少数由武警站岗的学校之一。而由政治局常委兼任校长,更突出了它的高规格。对于中国内地的干部来说,被选到中央党校学习,往往会被外界视作即将得到晋升重用的前兆。正因为它的这些特殊地位,中央党校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
而在中共十七大之后,中央党校的“对外开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2010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当年3月,中央党校就在一天前,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直接面对境内外媒体,中央党校首次接待了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驻华使节;6月29日,中央党校首次在国新办举行了记者会,常务副校长李景田表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也应当是开放的中国。作为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的中央党校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中央党校。”第二天,中央党校首次对境外记者开放,包括大公报记者在内的42位境外记者获邀走进党校。这些工作,极大增进了外界对党校的了解认知。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元首、政要走进中央党校发表演讲,或与教员和学员探讨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泰国总理英拉、意大利总理蒙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都先后走上党校讲台。仅在2011年共有80多个外国团组、500多人访问中央党校。
一位观察家指出,中国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令世界对“中国道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中国的官员队伍是实现这一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因而外国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官员培训教育体系。这正是中央党校获青睐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对中共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他高度评价中共建立的党校制度和中央党校在培养领导干部、推进思想理论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希望新加坡有关部门继续与中央党校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中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对中央党校感兴趣的不仅仅有政府官员。仅今年3到7月份,访问党校的还有美国乔治城大学校长约翰·德吉奥亚、越南国家行政学院工团主席皇福林、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米仓弘昌、意大利国际米兰俱乐部主席莫拉蒂、渣打集团首席执行总裁冼博德、法国巴黎HEC商学院院长韩马南索等。可以说,涵盖了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精英。中央党校作为一个智囊,一个思想库,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大学、智库、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
而这些外国政经名流的莅临,也令中央党校的学员们开阔了国际视野,增进对其它国家治国理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了解。党校的日益开放,也凸显了中共在干部工作方面的包容自信。(马浩亮)
作者:马浩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