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照顾80岁透视养老机构护工荒
原标题 [60岁照顾80岁透视养老机构护工荒]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3日电(记者杨玉华、张丽娜)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在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奇缺,“老人伺候老人”屡见不鲜,护工荒正成为困扰养老机构的首要难题。
平均50岁以上七旬老人做护工
合肥振亚养老机构是合肥市最早专业从事养老和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的养老机构,由于创办早、口碑好,入住老人逐年增多,但创始人姜文学却很头疼:护理员迟迟招不够。
“我们的护理员缺口达30%,基本再招不到人。”姜文学说,目前该养老机构入住老人400余人,护理员仅50人,而且大部分年龄也不小了。
护理员石永花今年55岁,记者采访时,她正穿梭在各个房间,给老人们送饭、喂饭。“我本来护理5个老人,最近又加到6个,护工缺得很啊。”石永花说。
在振亚工作三年多的老护理员罗时中今年60岁。他说,刚来工作时,还有一些40多岁的护理员,后来这个年龄段的人陆续离开,现在剩下的都是50岁以上的护理员,最大的接近70岁。
罗时中一人就承担起8位老人的护理工作,每天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之后虽然可以休息,但仍要陪在老人房间,一旦有需要随时起来照料。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日,自从来养老院工作,他已有三个春节没回家过了。
在内蒙古、山东、陕西等地,“一群老人伺候另一群老人”的景象也在各养老机构上演。内蒙古杭锦后旗九鼎福利院院长王建国说,过去养老护理员还能从城市“40、50”下岗工人中招收,现在愿意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只能招聘缺乏技能、需要挣钱的农村老人。
北京一家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做广告,希望招聘一些有学历有技能的专业护理员,但几乎没有报名的。
待遇低受歧视 护理人员“青黄不接”
早在2007年,我国就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基本的学历要求是初中毕业,并要接受相关职业教育。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老龄化”护理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能力远低于职业标准要求。
“名字不会写,空调不会开,银行找不到门”,是一位业内人士对目前养老护理员的形象比喻。记者采访的多家养老机构中,护理员能达到小学学历已经算不错了。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养老机构难以吸纳足够从业人员的主要因素有待遇低、缺乏社会尊重、社会保障不全等。从事半护理的养老服务人员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至1500元,全护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整体缺乏吸引力。
罗时中告诉记者,他一个月工资1700元,而同样的护理如果在医院做,工资可达两三千,而且只用护理一个人。“我在这里做的时间长,人都熟了不想走了,其他年轻点的都走了。”
护理老人脏苦累,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石永花说,有时正在吃饭,老人有大小便了,就得马上去料理,回来接着吃饭。这样的脏苦,很多人干不了。此外,在一些社会观念中,伺候人的活是低人一等的。“别说招护理员了,就算在养老机构做管理工作,也不被认同”。姜文学说。
“想提高护理员的工资就得靠多收入院老人的费用补偿,费用高了,多数老人又住不起。”当了十多年社会福利院院长的谢生勇说。
防患“断层”风险尽快开展培训
面对养老护理员奇缺的困局,不少业内人士担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未来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报酬机制和人才输送渠道,养老护理人员恐将面临“断层”之忧。
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要破解养老护理难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养老护理的培训机制。虽然我国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护理员职业标准,但却缺乏相应的培训和认证机构。全国范围内也只有护理学这门课,而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训专业。这使得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人才输送渠道,极大制约了护理人员的补充和养老护理水平的提升。
“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应用老年学家、曾任职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傅旻说,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方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
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呼吁,政府要加大对养老院的扶持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科学规范发展。当前急需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评级机制,通过差异化评级、优胜劣汰,树立高水平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典范。
采访中,有关专家还指出,护理人员的奇缺还暴露出目前社会义工服务的短板,需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鼓励义工等慈善助老行为,使之成为养老护理的有益补充。
作者:杨玉华 张丽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