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红梅
“这条线虽然不长,但已经列为中石油的头号工程,因为这是保障今冬北京市民供暖的重要民生工程。”昨天,中石油管道局陕京三线管道工程的项目经理刘占锋在房山区良乡阎村镇磁各庄施工现场说,这里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每一天都希望太阳慢点落下去”。
至今,有效工期已不足2个月,本月底,1500名建设者正式打响施工总决战。
12米管道焊成供气长龙
西六环外一片泥泞的土地上,一条管道长龙正向远方伸展。没走几步,记者双脚已深陷在泥里。
身穿中石油管道工人红色工作服的机组负责人叶广文深一脚浅一脚跑过来,对记者说起了安全要求,“要进入施工现场,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接近和注视焊接作业……”
深达三四米的大坑内,直径1016毫米的管道安静地躺着,“管道壁有26.2毫米厚,但平均只有11.76米长。”叶广文告诉记者,良西段全长86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就是这样一截截“焊接”起来的。在每对管道的接口处,焊接工序有14道之多,这14遍焊接完成,至少要花费3个小时。“从早上5点半开始,干到晚上8点,一天下来腰酸眼花。”
陕京三线是从陕西至北京的第3条输气管线,联络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和陕京一线、二线等,是实现国家骨干管网之间天然气调配和确保安全供气的重要通道,预计将于年底前完工。目前,陕京三线末端良西段(良乡-西沙屯)施工已经到了关键阶段,良西段是否能够按期建成投产,直接关系到北京北部区域今冬明春采暖季的用气安全,也关系到北京市PM2.5标准达标的要求。
黄石港这儿拐了一个弯
陕京三线良西段工程起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分输站,线路由南向北经房山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海淀区和昌平区,最终到达北京市昌平区西沙屯末站。线路总体沿北京六环路伴行敷设。但是,在门头沟山区却拐了一个弯。
经过约两个小时车程,在山道间盘旋迂回,汽车最后几公里走的已经不是公路,而是擦着深谷边丛林的土路。一路,寒凉的山风钻进衣领。
终于,汽车在山谷里的一片陡坡前停下来。“我就是门头沟人,可我从没来过这儿。”门头沟区市政管委燃气办主任刘素东说,为了保护原设计线路中瓜草地等5个自然村的生态环境,良西段在黄石港这儿拐了一个弯,供气管道建设自此扎进了山沟里。
看着眼前绵延不绝的山谷,虽然红叶茂盛、景色秀美,可记者却倒吸了一口冷气。在这个人迹不至的山沟里,交通不便、通讯信号完全没有,两个月内要修通4.6公里的供气管道,太难了吧?
山坡上,挖土机正在轰隆隆作业,这个陡坡至少有70度到80度的仰角,记者根本无法接近现场作业面。
“我们已调来了10台挖土机,4个液压钻,每天都要在山上打眼儿、放炸药、爆破……”中石油管道局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李默说,每前进一米,就要打3个眼儿,一台液压钻每天能打50米、150个眼儿,再实行爆破,之后挖沟成型、垫细土,在3米深的沟里放管道、焊接……每前进一米,都有想象不到的困难发生。
李默介绍,门头沟的山区有特点,线路设计非常难。如果很坚硬的石头一次可打成型,但这里的山体石头较碎,越是破碎的石头越不好施工,打眼儿、放药不稳定,三次到五次能成型就不错了。要平整作业面,一天挖5棵树左右,之后还要恢复移栽。先炸平,再开沟,沟底部要达到3米深。没有作业面,设备难进,只能一点一点向里掘进……
200余次“穿越”难度空前
近期的一场秋雨过后,首都北京寒意骤浓,也使陕京三线良西段施工的建设者们倍感紧迫。
“三穿,就是穿越铁路、河流、公路。” 刘占锋说,除了爆破外,这“三穿”是施工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
在西六环大紫草坞桥西北角,记者看到,一个9米长、6米宽、深达十几米的竖井正在挖掘中。打这么巨大的竖井,是为了将供气管道一根一根放下去,通过专门的机械设备,在十几米深处向远处的西六环“顶进”,穿越西六环。
记者了解到,良西段线路全长86公里,沿线设良乡分输站和西沙屯末站,截断阀室7座。施工中,须打通韭园、南庄、妙峰山3处山岭隧道,永定河水下隧道1处,须穿越铁路8次、高速公路15次、河流27次、等级公路21次,其它非等级公路与小型河渠130次。
为了赶在数九寒冬到来之前将天然气送到北京,一根根长约12米、重7.4吨的管道,在施工工人的手中,潜水钻山,在汽车飞驰的公路下穿越,一米一米向前掘进。
北京天然气需求量年均增长10%以上,仅靠现有的陕京一线、二线已难以满足市场和民生需求,特别是每年冬季用气高峰到来之际,“气荒”频现。去年冬天,北京用气量73亿立方米,陕京管道供应能力达到极限。中石油管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今年计划用气80亿立方米;但预计今冬会出现极寒天气,气温下降之后,实际用量更多,有可能达到86亿立方米……陕京三线整个工程年供气150亿立方米,在年底完工之后,按目前北京的需求量,将至少保障首都近30年的供气不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