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一镇”碛口:繁华落尽后的重生
原标题 [“黄河第一镇”碛口:繁华落尽后的重生]
新华网太原10月30日电(记者 周舟 梁赛玉 王学涛)年逾古稀的李须宝,头箍羊肚毛巾,拉着三弦,一曲《唱碛口》将黄河畔昔日的繁华一点点复原。
“船伐日夜忙,驼铃整天响,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碛口坐落在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崛起于清朝中叶,盛于民国初年,是有名的水旱码头,这里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陕、甘、宁、蒙运往华北地区的粮油、皮毛、药材等,和华北及南方运往大西北的陶瓷、布匹、茶叶等货物都在这里转运。
碛口至今仍保留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因此也有“活着的古镇”之称。古镇上多是窑中窑,院连院,沿着山势向上铺排开来,在李家山村最多可以达到11层。古镇由3条主街和11条与之垂直的小巷组成,这些石巷既是前后街的通道,也有排水的功能。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碛口变为了交通死角,一度成为“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
“这里的贸易衰落之后,人们又没地可种,贫穷迫使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年轻人又搬到了交通便利的新村,老房屋年久失修。”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负责人高荣明说。
古镇的命运在2006年开始改写。吕梁市成立了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负责碛口的保护开发工作。
在古镇上随便走一遭,便能看到维修工人忙碌的身影。高荣明说,“近些年来,我们投入几千万元,加强对排水、自来水、通讯管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仍在继续推进。”
李家山村最大的双层四合院里,60多岁的李全生正和老伴为客人们煮粥。他家的8间窑洞里常年住着从四面八方来写生的艺术家和学生,院子里一幅幅油画让整个四合院充满了诗情画意。
“多亏政府支持,才让我们保留下老祖宗的遗产。”李全生指着去年刚修缮好的屋顶说,“房子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如果不修缮就会坍塌,现在不仅住得有滋有味,一年做旅游还能赚上1万多元。”
2011年碛口景区旅游人数达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
碛口的危房改造工程去年完成了200户,今年计划完成400户,通过每户补助1.1万元,修缮600余孔窑洞、大门、院墙等建筑构件,并计划5年内实现居民建筑的全面修缮。
“我们正努力让古镇更加美好,吸引投资者、旅客和年轻人。”高荣明说。
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重返碛口。30多岁的李小兵是目前古镇上唯一的男导游,在南方打工4年后,他选择返乡发展,现在做导游的同时又在网上开了家淘宝店,经营黄河滩枣,一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
如今,古镇西市街展示镖局、当铺、钱庄、货栈等繁盛场景;中市街打造商业服务中心;东市街开发驼帮文化。同时利用西湾村、李家山村、寨子山村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村、摄影写生艺术村和红色文化村。曾经繁华落尽的古镇,正在一场负责任的现代改造中重生。
作者:周舟梁赛玉王学涛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