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四川花盐街:寻觅中国井盐文化“宝藏”
2012年11月01日1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探访四川花盐街:寻觅中国井盐文化“宝藏”]
中新网乐山11月1日电 题:探访四川花盐街:寻觅中国井盐文化“宝藏”
作者 殷樱
两千多年来,四川乐山市五通桥茫溪河畔的花盐街,是中国因盐成街、因盐行政的典范。近日,记者走进依山而筑、枕水而居的花盐街,去寻觅中国井盐文化“宝藏”。
步入花盐街锁龙巷,一颗上百年的黄葛树破墙而出,树根迂回曲折,紧贴墙壁,与墙壁上的爬山虎交相辉映。穿过巷中石径,记者看到一座具有中西结合的房屋,雕花的吊檐、镂空的窗花、室内两边还保留着两个壁炉,别有意趣。
花盐街,这条纯粹因盐而名的古街,在川江上闻名遐迩。清政府从1853年开始实行历时23年的“川盐济楚”政策。鼎盛时期,川盐占全国食盐销量的四分之一。花盐街,也就在这时应运而盛。
当地老人听长辈们叙述,白天,航运工人吼起船工号子,坐商小贩吆喝叫卖;晚上,盐商和盐船工们又纷纷在沿岸的戏楼、酒肆茶楼里笙歌艳舞,喧嚣之声在茫溪河两岸回荡不息,煞是热闹非凡。
沿着布满青苔的长廊向上,有一座建在半山上的吊脚楼,主人曾在美国人开设的盐厂做管理。“我们的盐史虽有繁荣,但也遭受过耻辱。”五通桥区旅游局副局长向蕾说,“当时我们的盐税是国税,国家凋敝时,盐税作为赔款的主要来源,许多洋人便来到五通桥收税。除了经济上的侵略,还要进行思想侵略。”
不远处是历经百年风雨的“陕西会馆”,它的历史一直与“盐”有关,其侧面是巨大的盐仓,抗战内迁的中央盐务总局也有部分机构在这里办公。
拾级而上,有一座闲置的公房。走进宅院,两棵古银杏生机勃勃,斑驳的木凳木椅布满岁月的沧桑,但也掩盖不住曾经的韶华时光。据说这曾是当地首富龙子麟的住处,沿部分保留的石阶可达其妾院。
在石垒和木板的缝隙中,岁月缓缓溢出。踩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古房、古桥、古树悠然而立。幽深的庭院、木柱的栏杆,这些残留的气息,不禁让人想起“庭院深深几许”的诗句。
“后来盐业经济的重心随着河运向下延伸,这边不再具有开发价值,古镇就这样无意识地被保留下来。”向蕾说,不过,五通桥区于2008年开始对古镇实施保护。
“川盐济楚”已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但花盐街最早生产花盐和因盐成街的历史,去常常成为五通桥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讲古“龙门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