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6日电 据浙江侨网消息,几年前第一次从浙江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主任邬小红介绍中得知“送粥奶奶”陈杏娣感人的故事起,一直很想见见她,但总是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前些天,在陪同省侨办副主任计时华看望侨眷时,终于见到了这位“送粥奶奶”。
她曾被评为社区侨眷典型人物、宁波市当代最感人的十大慈善人物、宁波市十大慈善之星称号、感动网络宁波十大典型的“宁波好人”称号、北仑区第二届道德模范称号、“北仑好人”等。
2011年春节前夕,北仑雨雪交加,这个普通的老太太,做出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她骑着一辆略显破旧的蓝色电动车,挨个儿为彻夜排队购买春节车票的人们送去一碗碗白粥、一杯杯姜汤。从队首到队尾,她走得很慢,不断重复着取杯、盛粥、加榨菜或拌辣油、递粥这四个动作。看似普通的4个动作在重复上百次,成千次后,成了风雪中最令人感动的动作,她的身影成了那段寒日里购票人心中最温暖的一道风景。2012年,“送粥奶奶”除了在家门口继续送粥外,还联合宁波城管局将爱心粥送到了宁波火车东站,将爱心延续的更广,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体会到了宁波人民的热情与善心。
也许在网友眼里,“送粥奶奶”陈杏娣令人感动的只有那件小事,但在玉兰人心中,陈阿姨俨然是社区的“活雷锋”、一个“百搭”的善心人。今年端午节前,她跟辖区内的侨眷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为社区居民制作了百余只形状各异的香袋,并细心地为每只香袋配上一个五彩的中国结。这些长的、圆的、方的、爱心状的香袋在节日当天被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一抢而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她是高龄老人的“心理医生”,她替年轻人拉红线,她做敬老院老年人的“亲人”……
作为社区侨务活动的领头羊,陈杏娣说:“这些不算什么,只要大家开心就好!”每次大家感谢她的时候,她总用那独特的大嗓门爽朗的这样回答。
新碶街道贝碶村有一对年逾80的老夫妻:老大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长年卧床;老大爷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唯一的儿子又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陈杏娣得知后,得空就走过去陪他们聊聊天,并将自个儿的电话留给两夫妻,叮嘱他们说:“有事情就打电话给我,不管多晚,深更半夜也没有关系,不用不好意思的。”除了这对困难的老人,她还把长来福利院的老人们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每月都会带着自己的理发工具和另外的侨眷们给老人们洗脚、剪指甲、理发聊天等。“我最相信她了,每个月我都等她来给我剪发,专门的理发师都没她剪的好。”一位王奶奶见人都这样说。
里仁花园保安经理姓李,来自湖北,1992年9月来北仑打工,换过无数次房东,2年前租下了陈杏娣的房子。“我就是冲着她人好,有爱心才特意换租过来的。”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搬进新房后,有一次陈杏娣过来看看他们一家四口,发现房间里缺少一个电视机,当场就表示要送一个过来。不想,那台原本计划中要送过去的电视机被偷走了,陈杏娣硬是从平常积蓄中拿钱出来塞给李队长,让他自己再买一台,因为这是她答应的。“陈阿姨特别有善心,平时经常关心我们的冷暖起居,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李队长说。
“这次我工资又加了150元,有2000多元,老头子也有退休工资,自己吃过用过还有多,要不我再拿出些钱给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孩子们,领导你帮我联系下!”前不久,陈杏娣走进主任办公室,一口气把自己的打算提出来。自2011年起,陈杏娣总是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跟得奖拿的奖金捐给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生,她最早捐助的大学生李楠已经毕业了。“那些孩子很好,我只是拿出一点点,他们都记在心里,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打电话给我,即使有些已经毕业了还是发信息给我!”
前不久,陈杏娣又自掏腰包买了十个晾衣架送到了北仑阳光学校,她是那里的常客,每个月都会去看孩子们,送去温暖。捡垃圾、做义工,这样的小事在玉兰社区几乎天天发生,她总是嘻嘻哈哈,不计回报的为大家付出着。
玉兰社区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中,本着“侨中有外、侨中有台”的宗旨,充分发挥“送粥奶奶”陈杏娣的影响力,成立了“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来自世界各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玉兰人纷纷加入了她的队伍,目前“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已有400余人自愿参加。“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也许她做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件件小事却更彰显她“活雷锋”的形象。她的一举一动感动着北仑、宁波乃至全国;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海外友人。(作者:张勇军)
作者:张勇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