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成绩使文化有秩序发展
记者:对于此次大会在文化领域有何期许?
于丹: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实际上过去十年我国在文化规模上扩大了,但文化是否有规则有秩序有理性能持续地发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很希望中国文化发展都是链条上的环节,而不是个体行为。我们的文化希望文而化之,现在需要在“化”字上下工夫,而不简单是文明成果。“文”如何“化”为育人的行为。
这一年中,文化建设方面突飞猛进,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和规模大大加强,文化走出去,国际话语权方面提高。文化和教育的融合都在做探索,是在有序发展的起点上。希望十八大后,文化以更好的规模和制度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
小康社会中,让中国人在自己的文明传统中找到信念,找到价值观,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
谈小康社会在传统文明中找到信念
记者:您提到近期大家对于幸福的关注度很高,小康社会也关乎大家的幸福,您认为,小康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相配?
于丹:我个人认为,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大众的权力,我们当下文化应抓住两个坐标,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当下的语境,空间则是国际化的水准。小康不是以GDP作为评价指数,而是关乎人们内心的稳定,核心价值和认知传承,人能够找到自我诉求的力量。以前我们认为文化是民族集体的,今天我更希望小康社会文化是个人的。而其视角是一种心灵感悟,而非是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型的,这样使得每个炎黄子孙从文化体系内找到可以激活的部分。
所以说,小康社会中,让中国人在自己的文明传统中找到信念,找到价值观,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才是我们期待的文明状态。
希望资源优势能变成效能城市,把北京从大城市变成强城市。
谈北京文化要从大城市变成强城市
记者:从文化领域上来讲,如何让北京文化走得更远?
于丹:北京作为首善之都,从历史沿革上,既有政治传统,也有文明传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基地。能不能激活这些传统,使其变成一种有效生活方式的沿革,而不是文化碎片、墙上文明,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北京的文化结构很有趣,各个层次的群众带着他们的文化、背景、观念,融合起来,就是一个随时都在激烈碰撞的北京城。文化真正达到自觉、自信,需要一种创新体制鼓励和保护。
北京要冲击的目标是世界城市。从历史沿革到市民结构到世界城市,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希望资源优势变成效能城市,把北京从大城市变成一座强城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孙乾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