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茜 本报通讯员 徐尤佳/文杨可威/漫画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杭州徐先生94岁的老父亲,身体一向硬朗,平时喜欢读书看报,是全家人的心头宝。不过,徐先生总有点担心,老父亲脾气倔,总喜欢一个人出门走动,“毕竟年岁大了,就怕他路上遇到什么意外”。
怕什么还真就来什么,昨天早上,徐老爷子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刚接到从医院打来的电话时,徐先生吓坏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老父亲摔倒没人扶之类的画面。
急匆匆赶到医院,徐先生才放心生活中还是好心人多,老爷子被两位路人送到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
因为忙着照顾老人,徐先生没有记下两位热心人的姓名和电话,他特意委托钱报说一声感谢。
是啊,就算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这座城市因为有你们,更加温暖。
徐老爷子原先和小儿子住在杭州胜利新村,两个星期前,到了朝晖九区大儿子徐先生家里,准备住一段时间。
老爷子有读报的习惯,胜利新村那边订了好多份报纸。每隔两三天,徐老爷子就会独自一人乘坐45路车,到胜利新村家中取报纸。
昨天早上7点半,徐老爷子又要出门。徐先生还劝了一句:“天气不好,今天就不要去了吧。”但拗不过老人坚持。
直到午饭都做好了,徐老爷子还没回来,徐先生急了。11点多,家里来了电话:“请问您是徐××的儿子吗?您父亲摔了一跤,现在在市中医院……”
徐先生赶紧出门奔向医院。
在杭州市中医院急诊室,徐先生见到了父亲。老人躺在病床上,身边有两个陌生男人,一个30岁左右,一个50多岁。
“我没事的,多亏了这两个好心人。”老人虽然受了伤,但神智非常清醒。徐先生再看看两个男人,却都是满头大汗。
原来,徐老爷子拿好报纸,准备坐车返回的时候,在省财政厅附近不小心绊了一跤,摔在地上起不来了。
当时,这两个男人正好经过,不约而同一起上前扶起了老人。其中那位中年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他把老人扶上车后座,自己在前面推着,年轻人在后面扶着,就这样挪到了杭州市中医院。
到了医院,中年人又将老人背起,一路小跑着进了急诊室里。年轻人则跑前跑后忙着挂号、找医生。
“我还以为他俩是家属呢。”当班护士小王告诉记者,做检查时,两个男人一前一后陪着老人,问这问那特别细心,“两人忙得脸上出了汗,可忙着扶老人,都顾不上擦。”
后来,中年人在老人身上摸出了写有家庭地址和电话的卡片,这才打电话给徐先生,并一直等徐先生赶到医院。
面对徐先生的连声感谢,中年人笑着摆摆手:“没什么,不管谁碰上这种事,都会帮忙。”年轻人则在一边笑而不语。
徐先生希望两人能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但两人说什么也不肯。“我就住在附近,今天正好来医院配药碰上了……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谁都有年纪大的那一天嘛!”中年人一边说着一边往外退,年轻人也跟着一起走了。
徐先生要照顾病床上的老父亲,没法追出去。
徐老爷子这一跤摔得不轻,右手手腕骨折,鼻梁皮外伤,牙齿掉了两颗,嘴唇也破了,缝了5针。
“天气冷,又下过雨,这么大年纪摔倒在地上,如果送来得晚一些,后果可真不好说。”接诊医生感慨着,“幸好送来及时,算是万幸。”
徐先生特别感谢那两位好心人。他告诉记者,中年人50多岁,个头高大,杭州人,穿米色外套;年轻人30岁左右,个子不到1米7,比较瘦,外地人,穿黑色外套。
“虽当面说过谢谢,可还是不够。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这份热心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