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梅永存 许雪毅
57岁的张标发见证了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镇的崛起:从少有人知到谒祖者日渐增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客家祖地这个词用得少,知道宁化石壁镇是客家祖地的人不多。”张标发记得很清楚,1992年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文化考察团根据族谱记载找到宁化时,身为宁化县文化馆馆长的他对宁化石壁在客家迁徙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还不甚了了。
石壁现为三明市宁化县的一个镇。在张标发看来,古石壁的范围更大些,包括宁化县和周边一些区域。历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南迁,把石壁当作重要中转站,衍播到福建长汀、上杭和广东东部以及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亿多人。
对石壁的认识,张标发经历了几个阶段:十四五岁时,作为激进青年的他曾把祖宗牌位拿下来用刀劈了,遭到祖母一顿骂;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渐渐觉得祭祖不是“老一套”的东西,而是客家人爱国爱乡、敬祖穆宗的传统美德。
事实上,千百年来石壁客家人依照古礼祭拜祖先。从早期的一家一户祭拜,发展到同宗族建祠堂祭拜,而后延伸到海内外客属乡亲到客家祖地举行公祭仪式。
“越来越多客属乡亲到宁化石壁寻根,他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场所和方式。”张标发说。
据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祥辉介绍,1995年以来,三明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客属后裔不远万里前来寻根谒祖。21日举行的第18届石壁祭祖大典,恰逢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三明举行,共同谒祖的海内外客属乡亲达到3000多人。
“石壁祭祖不只是宁化人的事情。前几年已经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客属社团来宁化主办过石壁祭祖活动。”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刘善群说,现在海外客家人普遍有一个危机感。“孩子已经是移居国外的好几代了,变得越来越西化。”
“如何让海外的新生代客家人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马来西亚客联会顾问韩庆祥向记者诉说第一次到石壁祭祖的激动心情和他的隐忧。
“这些年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或者过惯了新生活,不太接受古老的仪式,这些都对客家祖地的存在和客家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张标发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客家人的特性是不断迁徙,寻找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刘善群说,全球化是一个趋势,但加强客家人的意识与之并不矛盾。“这些年来我们举办祭祖活动、客家学术研讨会、客商大会、地方联谊会等,还向国家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希望更好地传承客家文化,增强客属乡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部讲述客家人迁徙故事的电影《葛藤凹》在刚刚落成的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首映。这是78岁的刘善群所作的新尝试。
“在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中,需要转化运用一些文化产业的方式。”刘善群研究客家文化20多年,写了一些论著,但他自己觉得“因为枯燥、读者群窄等因素,影响不大”。2007年他开始创作《葛藤凹》,希望增强客家文化对年轻人的感染力。
新时期,走出宁化、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年轻客家人越来越多。“现在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客家文化的重视和保护,随着这些年客家祭祖热潮的兴起,已经唤起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回归意识。”张标发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