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 公众“塑”命难逃?(图)

2012年11月26日14:1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 [“塑”命难逃?]
台湾塑化剂事件引起人们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问题的关注。
台湾塑化剂事件引起人们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问题的关注。
台湾塑化剂事件引起人们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问题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进入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其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摄入量。
    通常情况下,进入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其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摄入量。CFP供图

  连号称“无上妙品”的“酒鬼酒”都出了问题,不禁让人想到那句话,咱喝的不是酒,是寂寞。如今,喝的则可能是塑化剂。

  11月19日,酒鬼酒中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的消息曝光,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三者均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这一类化合物约占塑化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公众对塑化剂并不陌生。2011年5月,台湾地区首次发现,一些不良业者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剂以达到增稠的效果,随后一个月,台湾共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961种。

  消停了一年半,酒鬼酒存在意想不到的危险这一传闻,让人再度谈“塑”色变。这是否是逃不过的“塑”命?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曹斯 欧志葵 实习生 李兴丽 黄海霞 通讯员 严维娜

  策划统筹:赵威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使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经常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可提高孕妇早产风险

  1

  谈“塑”色变

  随着饮料、方便食品以及药物不断被曝出塑化剂超标,塑化剂一度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其“阴霾”效应不断扩散

  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出了问题。这一“无上妙品”,一直以酝酿湘西千年文化、传承湘西古老秘方自居,然而21世纪网将酒鬼酒送第三方检测,竟得出其中塑化剂含量超标260%的结论。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而卫生部在2011年551号文中规定,DBP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揭开盖的,不仅有酒香,还有塑化剂的连锁反应。

  民众对塑化剂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常说的增塑剂,它通常被添加于塑料制品中,使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

  塑化剂同时也是2011年5月台湾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当时台湾地区首次发现,厂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用增塑剂取代成本更高的棕榈油作为乳化剂,引发增塑剂污染食品事件。

  随着饮料、方便食品以及药物不断被曝出塑化剂超标,塑化剂的“阴霾”效应不断扩散,其杀伤力让很多人谈“塑”色变。因此,2011年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实际上,增塑剂是最“老资格”的塑料助剂。19世纪下半叶,人们就开始采用樟脑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不过,早期使用的塑料增塑剂品种均属于天然化合物。

  1912年,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纤维素树脂的增塑功能被发现,拉开了合成酯类增塑剂开发研究的序幕。1935年,聚氯乙烯(PVC)生产工业化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增塑剂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与PVC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同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PVC树脂产量迅速增加,对增塑剂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大推动了中国增塑剂工业的发展。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化学名字都比较拗口,如脂肪族二元酸酯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苯多酸酯类、苯甲酸酯类、多元醇酯类、氯化烃类、环氧类、柠檬酸酯类、聚酯类等。

  不过,最广泛使用的是一群被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约占增塑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酒鬼酒中检测出的3种塑化剂成分,都属于这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有轻微芳香气味或无味的无色液体,具有高稳定性、低挥发性,在水中溶解度低,但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材料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并且成本低廉。”去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广东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负责人邓小玲博士就开始着力收集相关资料。

  塑胶添加塑化剂后,可依据使用功能、环境不同,制造成拥有各种韧性、软硬度、光泽的成品,其中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比如保鲜膜,一种采用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黏性就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酒鬼酒中被查出超标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最重要的通用型增塑剂之一。邓小玲告诉南方日报记者,DEHP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等树脂的加工,还可用于化纤树脂、醋酸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的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作为主要的增塑剂,DEHP在PVC塑膜中的用量通常为30%到50%。”

  2

  追根“塑”源

  保鲜膜、矿泉水瓶、橡胶、油漆、人造革、医疗用品、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

  国内陆续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一再印证邓小玲的观点塑化剂广泛存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研究之一,莫过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所做的方便面调查。

  2010年10月,柳春红与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论文被刊登在《食品科学》杂志上。

  柳春红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添加了这两种塑化剂的塑料,一般不能用来包装富脂类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容易从塑料中溶出,污染食品。

  不过,塑化剂的无处不在似乎有些不可避免。

  “我们平常经常接触的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矿泉水瓶子、橡胶、油漆、人造革、医料用品、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会含有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不允许直接添加在食品中。但是,作为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剂,可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到环境或食品中,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在空气、水和食品中均可能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人体可通过环境、膳食和饮水等多种途径摄入这类物质。邓小玲提供了一份来自欧洲食品安全局食品专家委员会研究报告[The EFSA Journal (2005)243,1-20]表明,53%的叶子蔬菜、13%的根茎类蔬菜、12%的牛奶、10%的鱼会含有微量的DEHP。

  研究者将此称为“含量本底”,意思是“不是有意添加的,它在环境中存在,但量很少”。之所以会让环境抹上塑化剂的“底色”,邓小玲分析,这是个缓慢释放的过程,“比如废弃塑料,扔到环境中,一旦遇到高温、油脂或溶剂,就慢慢释放到环境中。”

  因此,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终生暴露于不同来源的塑化剂,再将其吸入体内。比如DEHP,一般人群主要经消化道摄入,职业人群则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医疗用品中的DEHP在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随药品进入人体。此外,DEHP还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作用于子代。

  在部分研究者和行业人士看来,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开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们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在《首都公共卫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学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对这类化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3

  “塑”性难测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

  事实上,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并不短。1988年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有3种邻苯二甲酸酯被列为增塑剂,即DBP、DEHP、DI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大添加份额不得超过50%。那时还未认识到这3种增塑剂的危害,只对DIOP明示“不得长期用于接触油脂的制品”,至于何为“长期”,并未注解。

  此后考虑到塑化剂的危害性,国家对水和化妆品等塑化剂含量都制定了严格标准。如2007年发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指出,任何化妆品,均不得含有DEHP、DIBP、DBP。

  国际上对DEHP的使用也有明确规定。在美国,奶嘴、摇铃和咬圈含有DEHP,是坚决不被允许的。

  然而,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被认为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在食品里。因此,直到去年年中发生席卷全球的台湾塑化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国内和国际才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成分重视起来,不仅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还立即制定了食品中所含塑化剂的临时限量。

  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查员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在将其和各种物质的图谱一一比对后,她发现这个异常讯号其实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DEHP的浓度竟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1.029ppm的标准。

  塑化剂的潘多拉盒子由此打开。随后的1个月内,台湾共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961种。在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看来,“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然而,塑化剂并未因此次事件的爆发而与人们“疏远”,反倒是渐行渐近,药品、儿童玩具、方便面、运动饮料等屡屡“中招”,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也不期而至。令公众疑惑的是,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为何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

  “目前国家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含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连卫生部紧急下达的‘551号文’也是临时性的,既不是标准也不是法律,文件的持续性也不能预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食品专家董金狮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董金狮表示,目前在我国食品检测的各种标准中,几乎没有塑化剂检测这一项,只有消费者送来委托检验或者政府下通告要求检测该项目时才会进行检验。“就酒鬼酒这事件来说,酒里的塑化剂是否超标,是否有法律规定不能超标,大家都没有一个标准。”

  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负责人的证实。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行所有食品国家标准,包括白酒国家标准,对塑化剂指标确实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在国家监督抽查、企业自检自查中,都没有将塑化剂纳入常规检测范围。

  目前,我国对塑化剂含量规定的国家标准,主要监督抽查的是食品包材,比如对于装置食用油等油脂类食品包材中塑化剂含量管控严格,因为这些容器中塑化剂迁移的可能性较大、存在风险大。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不仅仅是中国存在。”一位质检体系的人士说道。

  4

  “塑”毒乌云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塑”毒乌云密布不散: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目前在学界得到公认的是,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长期摄入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研究团队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在厉曙光看来,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明确表示,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

  塑化剂甚至还会毒害人类基因。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的研究团队发现,塑化剂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对于塑化剂毒性的研究,过往主要集中于动物实验。以DEHP为例,动物实验发现,其急性毒性并不大,给大鼠腹腔注射2至7克DEHP才会致死,这个量大约与每天炒菜的盐量相当,是一个比较大的剂量。

  但动物实验同时发现,DEHP存在许多潜在的慢性毒性。在已发表的关于DEHP的毒性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主要是啮齿动物)、体外细胞实验或回顾人体暴露水平的调查方法,证明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事实上,早在2006年9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六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就曾明确提出,DEHP是致癌物质。

  塑化剂对于健康的危害有相当广泛的动物实验数据,不过对于人体的健康风险,因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只能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来估计。

  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在这样的塑化剂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等形式代谢出体外。动物试验发现,绝大部分DEHP在24—48小时内会随着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塑化剂的产品,体内DEHP浓度会快速下降。

  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指出,就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而言,DEHP的最大残留量为1.5mg/kg,超过相关标准2倍的白酒中每升含4.5毫克,即每天喝1斤这样的酒也还在安全线内。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亦指出,按照当时的研究结论,每天吃20包方便面才可能存在暴露风险。

  不过,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对于风险的评估主要考虑毒性和暴露量两个因素。”在暨南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吴希阳看来,塑化剂对人产生危害的前提是长期、大量摄入,即使有毒性,你不接触它,或者接触的量在安全范围内,一般认为是没有危险的。"

  吴希阳表示,去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之所以引起轰动,一方面是涉及范围广,生产者人为添加;另一方面是诸如饮料、食品、化妆品等,都是我们每天接触很多的东西,所以摄入量就很大,危害随之变大。

  不过,也并非需要对所有的塑料制品都“敬而远之”。董金狮表示,不是所有的塑料制品都含塑化剂,一些塑料制品就是含塑化剂,也未必不安全。在塑料中,聚氯乙烯(PVC)所含的塑化剂最多。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第9号令明确要求淘汰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PVC包装制品。符合国家标准GB9685-2008的食品包材,就基本没多大问题。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