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6日电 香港《大公报》26日刊出评论说,上周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题为Ma the bumbler的文章。有台媒把“bumbler”翻译为“笨蛋”。当岛内媒体一窝蜂似地转载“笨蛋说”时,却没想到要看一看《经济学人》的原文核实真假和对错,以致大闹国际笑话。媒体的责任是要把客观的世界呈现给读者和观众,不加分析的人云亦云只会失去公信力。
文章摘编如下:
英国媒体最近给台湾上了一堂很好的英语课。上周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则题为Ma the bumbler的文章。有台湾媒体把“bumbler”翻译为“笨蛋”。由于《经济学人》是一家颇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西方媒体,“笨蛋说”在岛内不胫而走,更掀起一波“批马热”。不料,几天后事件出现戏剧性发展。《经济学人》方面澄清“bumbler”非“笨蛋”之意,只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犹豫”,并批评这是台媒不负责任的错误翻译。
Ma the bumbler这篇文章不长,亦无配图,刊登在《经济学人》内页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文章综合报道了今年以来关于马当局的种种负面消息。这些内容并非新闻,都是今年以来台湾媒体报道过的。《经济学人》不过是“炒冷饭”,并无自己采访的新料,或许如此,文章没有署名。但不管是综述报道,还是独家采访,客观平衡的报道原则和新闻操守都不应该有所改变。其实,对于马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岛内各界意见不一,褒贬有之。但《经济学人》显然偏重描述负面看法,这对当事人并不公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