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的暖气热了么?摸摸散发着热气的暖气管子,您可知道那根弯弯曲曲的管道通向哪里?而里边传导的温度又经过了多少环节?
热力公司巡检队的班长郝亚洲和他的工友们就是这许多环节中的一环。因为总要下井,郝亚洲和工友们都戏谑地将自己的工作称为“钻地沟的”,也有人戏称他们是“地下工作者”。
日前,记者随他们走进热力井,去了解他们的“地下生活”。
工人下井前,几个人在一旁观察,以防出现沼气中毒等意外情况
出发!茶杯成了必备装备
11月24日上午9点多,开过碰头会后,郝亚洲带着5名工友,提起统一的装备——大茶杯子下楼,准备上车出去干活。
“井下温度高,烤得慌。”郝亚洲向记者解释他们茶杯不离身的原因,这几个“老伙计”带着不少茶垢。这一天他们有30多口井要巡查。
虽说这项工作其实一年四季都要进行,但自打11月份供暖以来,亦庄开发区内的北京博大开拓热力公司的员工们就没闲过。除了供暖、供汽以外,管网分公司的热力管道巡查、检修工作也得跟上。而这些活儿就是郝亚洲所在的巡检队的工作。
不到50个人的巡检队被分成8个班组,他们基本上都是北京人,家住大兴、怀柔等郊区。巡检队的工作是“保卫”大兴约58.5公里长的热力管线和767口井。他们的工作将影响核心区内230家用户的供暖、供汽保障,其中还包括22个小区的上万居民,以及帮助代理维护管道的169家蒸汽工业用户。
以上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就靠着这些拿着茶杯的男人的奋力工作了。
下井!井下温度达57.5℃
走了一会儿,郝亚洲他们已经走到第一口要巡查的井前,不过大家并不急着下井。工友们先从车上搬下施工围挡设施,在井盖周围拉起警戒线。58岁的刘全来将警示牌戳在了离井盖三五米的地方,警示路人不要靠近。
在拉开一个标有“热”字的井盖后,一团白烟裹着热气喷出。“57.5℃”,郝亚洲手里的测温计显示出井口的温度。“还行,不算太热,稍微放一放风就可以下去了。”郝亚洲低头说道,“有的井热得都睁不开眼,还得现拿风机吹。”而室外的温度却只有不到3℃。
而后,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子、21岁的于合健吊着测氧仪在井口和井内分别测了下含氧量,“20.9”,一般19.5到23.5都算正常范围。
戴好安全帽、腰挎测氧仪、拿好手电等劳保用品,脱掉大衣,于合健下井了。
在六七米深的井下,于合健打着手电、躬着腰在半米多粗、管壁温度有上百摄氏度的管道间来回穿梭,检查是否有漏点、各个阀门是否在之前的运行中被震开。5分钟左右的时间后,于合健从梯子爬了上来,井下的高温已经把这个小伙子白皙的面颊烤得通红。
记者也跟着一起下了井,没两分钟就开始出汗,热得喘不过来气。
于合健刚一上来,师傅刘全来立马给他披上大衣,“在下面冒一身汗,一上来风一吹,温差太大,容易感冒。”
“现在有车,比过去强多了。前几年我们上班还得骑自行车呐。”工友们告诉记者,冬天曾经最难熬,又累又爱生病,“有的刚来的年轻人一个月得感冒四五回。”
心声井下危险不敢告诉家人
到了11点多,工友们“打道回府”去吃饭。
在聊天时,郝亚洲告诉记者,他只告诉家人是在热力公司上班,要下井,但从不提起井下的危险。在单位里,除了感冒药外,烧烫伤药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说话间,许多人已经吃完了饭,有些人和刘全来一样躺在椅子上养精蓄锐,因为下午要工作到5点,时间更长一些。
“到点儿了,咱们走。”随着郝亚洲的“一声令下”,这群人又赶到一口有积水的热力井旁,趁着抽水的工夫,大家商量着怎么下去。于合健和几名工友站在井外,被冬季的寒风和一团团白烟裹着,若隐若现。
文/记者巴芮摄/记者郭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