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简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最初的文化教育来自母亲。母亲裁下白纸,用线缝上,做成小册子,每天写上一句诗文,教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诵读。年少时,巴金在私塾读书。
“五四”运动前后,巴金大哥买回《新潮》、《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等报刊。巴金如饥似渴地阅读。1920年,巴金考上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无政府共产主义理想影响下,1921年,巴金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工作,并于当年《半月》17号上,发表《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一文。这是迄今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1923年5月,巴金和三哥来到上海,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一学期后转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7月,附中毕业后,巴金北上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不料在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放弃了考试机会,回到南京,不久只身来到上海。
这期间,巴金与友人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时事政论性文章。如1925年发表在《时事新报》上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论》及1927年5月广州革新书局初版的《狱中与逃狱》等等。
1927年1月巴金赴法留学,1928年12月回国。其间,巴金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袖萨珂、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是青年巴金,以满腔热情,参与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
在巴黎,巴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小说歌颂了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作品寄回上海后,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1929年1至4期)上连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叶圣陶在第4期“编辑例言”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巴金君的长篇创作《灭亡》已于本号刊毕了,曾有好些人来信问巴金君是谁,这连我们也不能知道。他是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从前似也不曾写过小说。然这篇《灭亡》却是很可使我们注意的。”
回到上海后,至1932年1月,巴金先借住在上海世界语学会,后与友人住在上海闸北。这段时间,巴金的创作力极为旺盛,每天笔耕不停,常常写一个通宵。巴金的重要著作《家》、《雾》、《新生》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死去的太阳》、《复仇》等中短篇小说,和一些重要翻译之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前夜》、《丹东之死》等,也都是在这时期完成的。
《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这部系列作品,通过一个大家族中两代人对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写出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和在五四精神洗礼下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家》问世以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今天,《家》仍一版再版,拥有很多读者。它被列为“中国百年百种优秀图书”,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巴金在30年代,还创作了另一部系列文学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这部系列作品,是一曲理想主义的颂歌。它以巴金年轻时期的一些朋友的革命活动为蓝本,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为理想和正义不惜生命的精神。
1932年春天,巴金应友人之邀,去福建泉州黎明中学小住。在这里,他多次与学生座谈,还完成了小说《雨》的第5 章。之后,他去晋江中学探望友人,访问了不少农民。回到上海后,巴金创作了《春天里的秋天》。
1934年,巴金去日本,写作《人》、《鬼》、《神》等作品。
1935年,巴金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总编辑。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巴金是治丧处的工作人员。先生落丧那天,上海万人相送。巴金、黄源、靳以、张天翼、胡风、萧乾、陈白尘、聂绀弩、黎烈文、鹿地亘、欧阳山、吴朗西、曹白、周文、姚克、孟十还等16位文学后人,共同抬起先生的灵柩。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37年3月,巴金与靳以合编文学月刊《文丛》。
抗战爆发,巴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是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8月,他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呐喊》出版2 期后,更名为《烽火》,茅盾为编辑人,巴金系发行人。10月,《烽火》遭租界当局阻挠,被迫停刊。1938年5月,《烽火》在广州复刊,巴金任编辑,并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复刊词》。
上海沦陷后,巴金去广州、桂林、重庆、成都等地,筹办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
由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新时代小说丛刊》、《现代长篇小说丛书》、《文季丛书》、《文学小丛刊》、《烽火小丛书》等,团结一大批文化人士,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了大量优秀作品,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在这里,我们读到《故事新编》、《骆驼祥子》、《边陲线上》、《运河》、《南行记》、《雷雨》、《日出》、《八骏图》、《路》、《饭余集》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我们看到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郑振铎、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靳以、黄源等中国文学史上名垂千秋的名字。巴金和他的同仁们,为中国出版史和文学史,增加了沉甸甸的财富。
而在文化生活出版社长达14年的总编辑岗位上,巴金都是“义务”的--不曾取过分文报酬。
20世纪40年代,在战乱和繁忙的编辑岗位上,巴金创作了他文学生涯中重要的3 部著作:《憩园》、《寒夜》、《第四病室》。这3 部作品构成了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1949年6月,巴金收到周恩来发自北京的电报,邀请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7月,大会在北京闭幕。巴金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9月,巴金又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大会。1950年3月,巴金被政务院任命为华东军政委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6月,巴金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出席著名人士宴会。11月,巴金出席在波兰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1952年至1953年,巴金两次赴朝鲜战场采访。写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朝鲜战地的夜》、《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等优秀通讯、报告文学,和《团圆》、《李大海》等优秀中短篇小说。《团圆》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在今天都有很大影响。
1953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文艺月报》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巴金任主编。1955年4月,巴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印度召开的亚洲作家会议。1957年,巴金和靳以主办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60年,巴金回到故乡成都。在这里,他创作了《回家》、《李大海》、《军长的心》、《再见》等小说。1961年3月,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亚非作家东京紧急会议。翌年,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和阻止核战争世界大会。1963年6月,巴金任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访问越南。
1966年8月,在送走亚非作家代表团后,巴金被当作“专政对象”关进牛棚。1970年,巴金被送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被宣布“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帽子。”
巴金晚年的主要作品是《随想录》。这部作品自1978 年12月开始写作,至1986年写完,共5集150篇。人们评价这部书:情透纸背、热透纸背、力透纸背,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是现代《忏悔录》,是当代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等等。《随想录》是当今中国图书中版本最多的作品,计平装本、精装本、线装本、手稿本、简体本、全选本、分册本、合订本、繁体本等12种。
90年代中期,巴金又出版了《再思录》,收有他1986年至1994年的作品《怀念从文》、《讲真话》、《西湖梦》等等。
1998年,巴金在完成《怀念曹禺》一文后,于年底动笔修订、续写《怀念振铎》。不料,1999年2月初,巴金病重,失去动笔和言谈能力。 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6卷本的《巴金全集》。1997年,10卷本的《巴金译文全集》,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还为每一部译文集写下了《跋》。他的最后一篇《跋》,是《告别读者》一文。
巴金毕生创作和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巴金多次在国际文坛获得重大荣誉:意大利但丁国际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特别奖、亚洲华文作家资深作家敬慰奖等等。他的作品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福建、浙江等地先后7次召开过“巴金国际文学研讨会”。
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还有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文学馆是在巴金的倡仪和呼吁下建设的。他还率先多次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款、捐书。1993年,巴金致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希望中央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建设,给予支持。老作家在信中写道:“文学馆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个工作,绝不是为我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2000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落成。文学馆的每一扇大门,都嵌有巴金的手印。
1997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一颗小行星。1999年7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发布第35491号通报,命名这颗小行星为“巴金星”。通报称:“巴金先生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也是卓越的翻译家和编辑家、出版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巴金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法国、瑞士、日本等国。
1979年11月,巴金在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1981年4月,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连任至今。
巴金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