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身体验:两分钟通过俄罗斯海关
原标题 [记者亲身体验:两分钟通过俄罗斯海关]
从北京前往莫斯科的班机经过8个半小时、5805公里的飞行,于当地时间晚上8点3 0分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11月的莫斯科早已进入严冬,此刻地面温度4摄氏度,夜色深沉,万家灯火。这是时隔20年后,我再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
我手里拿着报关单,等待入境。此时的心情,忐忑不安。随身携带10件行李入关,等待我的会是何种境遇呢?
不快经历留下阴影
从用俄英两种文字印制的报关单内容看,要求大大不同于20年前了。报关单上只有几项简单内容:姓名、出生时间、性别、国籍、访问目的、停留期限等,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求申报是否携带外币,是否携带电脑等内容。同行的一位资深媒体人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俄罗斯外汇储备排在世界第三位,家底厚实了,也就不太在意入境游客自身携带的小笔美元了;二是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国内域名数量位居全球第五,网民数量约为6000万,其中约5000万为活跃网民,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网络第一大国,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但是海关的态度会怎样呢?对入境外国人友善还是粗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1992年我第一次入境俄罗斯时的不愉快经历。当年边检的年轻工作人员慢条斯理地翻弄我的护照,盯着他面前的电脑屏幕,足足看了有5分钟。期间,他不着边际地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有啤酒吗?得知我身上没有酒,他耸耸肩,嘴角动了动,再不发一言。我越等心里越着急,甚至发毛:不应该有问题啊。我是应官方机构的邀请来俄罗斯的,邀请函、签证,一样都不缺。看什么呢?终于,他不情愿地把护照“啪”一声扔到台面上,连眼皮都未抬一下,好像在说“走吧”。我的行李在出关时也被逐件开箱检查。那次的几番折腾经历给我留下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
这次出发前在家里打包行李时,我就一直犯嘀咕,心里没底。满满的8个箱子,到了莫斯科过关的时候,20年前的遭遇是否会重演呢?
变化之大难以置信
下了飞机,一站在边检窗口前,我的神经就下意识地紧张起来。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我主动用俄语问候了一句“您好”。边防军官回答“您好”。他抬起头来,接过护照,问了一句“您会说俄语?”我回答:“能讲一点。”
只见军官把护照在台面下的机器扫描一下,看了一眼电脑屏幕。机器运转的时候,他问了一句:“你们航班从哪飞来的?”“北京。”这时候,机器停下了。他拿起印章,用力盖下去,接着抬手把护照递给我:“祝旅途愉快!”
第一关就这样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吗?我有点不敢相信。我收起护照,急切离开这“是非之地”,唯恐他反悔。
紧接着,该过海关了。刚刚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一个中年海关官员站在前面,他看见我推着盖过头顶的行李车,抬起手说:“请出示护照。”态度平和,彬彬有礼。
我掏出护照。他翻了翻,问:“箱子里是什么?”“衣服,被子。”怕他不相信,我赶忙又补了一句:“日常用品。我要在这里工作几年,自用的。”“有摄像机吗?”我赶紧回答“没有,没有。”“好。”护照交还我手中。
我出关了。
真难以置信。我算了一下,去掉提行李的时间,出海关前后用了不到两分钟。与我同行的人,也同我一样顺利入境。
执法机关重塑形象
把出关经历讲给驻俄多年的同事听,他们也感慨:俄罗斯这些年确实变了,变得高效了,变得文明了。而这种积极的变化要归功于普京政府的不懈努力。
过去,俄罗斯执法人员腐败现象肆虐,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据俄官方数据,俄罗斯34%的腐败刑事案件来源于执法机关。“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成员安德烈·马卡罗夫的评价最为准确:“与强盗相比,今天的俄罗斯百姓更怕警察老百姓遇到强盗可以拔腿就跑,如果被抓到了还可以反抗;但遇到警察却不能跑,而且不能有丝毫反抗。”
执法人员对本国同胞尚且如此,对外国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一些中国人一看到有人来查问,二话不说就自动自觉拿出钱来“摆平”,久而久之就给不少俄罗斯执法人员形成了中国人多是违法居留,一盘查就有利可图的印象。中国人成为俄罗斯执法人员的外快来源,一看到中国人就想检查护照。
近年来,俄罗斯当局认识到,执法人员的腐败严重侵蚀俄罗斯社会基础,严重损害俄罗斯国家形象。改革警察制度、重塑警察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措施包括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清明执法;加重对执法者违法犯罪处罚力度。随着改革的推进,俄罗斯社会状况、治安状况有很大好转,社会风气随之大为改观。
当然,现在中国人上街,仍会遇到被盘查的情况。但据有此遭遇的同胞讲,警察的态度和行为已与以前大为不同,即使索贿,也不太敢明目张胆。 驻莫斯科记者 胡晓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