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利益新平衡:来自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
原标题 [重建利益新平衡--来自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
(奋进中国·十八大精神在基层)重建利益新平衡--来自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
新华网杭州12月1日电(记者李柯勇、谭飞、沈锡权、詹奕嘉)尽管媒体已关注多日,目前,浙江温岭“最牛钉子户”罗保根的小楼依然“钉”在柏油路中央,而且通水通电。老汉告诉记者,政府几次跟他协商,但无人逼他强拆。
一个百姓和一级政府平等地坐在谈判桌前,个人利益得到尊重--看似尴尬的窘境,折射出民生和社会管理领域改革的进步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特别强调要协调、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渠道。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了现阶段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指向:调整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多数源于利益失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些地方偏重利益创造,忽视利益的合理分配与畅通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导致了利益冲突。事实证明,利益失衡的发展不是可持续的发展。
珠三角,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也是社会矛盾多发之地,特别是因劳资纠纷引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自2010年起,广东尝试建立“劳资协商制”,在企业老板、中层管理者、广大一线员工之间搭建常设性利益沟通平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劳资纠纷,取得了实效。
参与创立这一机制的深圳市委组织部处长姚文胜形象地比喻说,利益好比一个人的血液,如果分布均匀,就会气通脉顺。什么地方血液过度集中,血管会破裂;什么地方严重失血,肌肉会坏死。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完善免疫系统,那就是利益均衡机制。
在物质生活日趋富足的今天重建利益平衡,不能仅限于经济领域,保障民众政治、文化、精神等各方面权益是应有之义。
近日,为期7天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网上立法听证会正在举行。这次全国首例网上立法听证会,不仅是要满足各种利益群体的期待,而且希望借助现代化手段,在保障民众民主权利方面先行先试。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黄翠英,被选为听证会18名陈述人之一。这个20岁的女孩提出“凡广州户籍城乡居民都应强制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建议,并和网友们持续互动。她认为:“提升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体现了国家权力走向公开透明的改革趋势。”
在改革“深水区”重建利益平衡,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阻力是可以想见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攻坚战”能否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领导层的胆识和决心。
安徽铜陵是记者所见公车改革最彻底的地方之一,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都是自驾私家车带我们采访。这个部门的公车数量已从5辆减为1辆,行政成本明显下降。这位副部长说,改革之初非议也很多,市领导力排众议,在公众认可的前提下大胆制订鼓励政策,“用私车办公事”就成了风气。
浙江嘉善县委“公开晒权”、广东顺德大部制和行政审批改革、四川白庙“裸账乡”、深圳公务员改革……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但凡进展显著的改革,都显示出了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明哲保身占了上风,改革便裹足不前;敢于担当成了主流,改革就迎难而上。
然而,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革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增量利益与存量利益的关系。
今年7月,广东省中山市率先取消城乡户籍差别,为本地所有市民、农民统一换发“中山居民”户口本,从而成为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急先锋”。不少农民喜忧参半:能和城里人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当然好,可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每年还能从集体企业得到上万元分红,这些会不会也改没了呢?为此,中山制定了“变”与“不变”相结合的改革方案,在增量利益做“加法”的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优化,减轻了农民的担忧。
调整利益格局需要大局观。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公平的规则,让人们看到短期阵痛之后,可以有长远的、更大的利益预期,才能凝聚改革共识,减少改革阻力。
2010年深圳全面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计划把全市60%的公务员转向一线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岗位。起初并不顺利,很多人不愿离开“官本位”的升职老路。
但是,深圳实施了职务、职级和薪级相对分离的改革方案。在老体制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领导岗位少,很多人一辈子也熬不到副处级,待遇自然也上不去;而根据新办法,只要你考核合格,薪级将定期晋升,一个普通职员升到最高薪级,工资可能比局长还高。那些想当“官”的人,仍有公开竞聘等上升通道,只是比以前严格很多。
算开了这个账,大家慢慢就接受了。如今,这项覆盖4万多人的改革基本已全部推行到位。
“其实改革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问题的,阻力来自少数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这样判断。记者在基层采访的观感是,在现阶段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更高层次的利益平衡,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有必要,有条件,有空间,也有可能。
作者:李柯勇 谭飞 沈锡权 詹奕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