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刺杀本·拉丹》将于12月全球公映,被看作是角逐2013年奥斯卡奖的热门影片。
【美联社纽约12月1日电 】她一直被称为“那个女孩”,直至最终。
即便在不屈不挠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捕(这场追捕的结局是,在一个午夜对本·拉丹的住所发动大胆突袭)后,即便在她拉开殓尸袋拉链、以确定其中那具鲜血淋漓的尸体的确是那名已被击毙的“基地”组织领导人后,对杰茜卡·查斯顿扮演的中情局特工这一角色的定位仍集中于,在这个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她的女性身份。
努力还原事件细节 这很可能是一个凯瑟琳·比奇洛本人所熟知的现象。比奇洛正是好莱坞惟一拍摄风格硬朗的动作片的女性导演。她的作品包括2009年的《拆弹部队》。该片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奥斯卡大奖,使她成了首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因此,即便《刺杀本·拉丹》对这一极富戏剧性的事件采取了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学视角,但其中心人物的人格特征仍熠熠生辉:一名性格强硬粗暴的年轻女子,富有献身精神且聪明过人,但对人苛刻且肆无忌惮。当然,历时10年、出动大量人力(其中很多人献出了生命)、耗费亿万美元才成功完成这项使命。比奇洛和《拆弹部队》的编剧马克·博尔投入大量时间,各地奔波,进行调查,历经种种挫折,最终完整且高效地叙述整个事件。从对话到布景和灯光,处处可见他们对细节的关注。
影片是在纯粹地、不加修饰地讲故事,努力绝对真实地还原所发生的事情,做到绝不添油加醋。《刺杀本·拉丹》的叙述有条不紊、态度不偏不倚,但事实上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一些寒意拥挤的街头和能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审讯室往往充满了危险,但由于某些片段拖沓冗长,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情节充满戏剧张力 不管怎么说,从一开始,这部影片就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入戏。我们知道最后的结局,也知道这为何很重要。
查斯顿的表演令人惊叹地展示了这名戏路很广的女演员的多才多艺极度内敛,体现了整部影片的风格。她扮演的马娅(基于真人真事塑造,为保护这名女性作了某些改编)在9·11事件发生两年后来到美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大使馆,刚来没多久就被同事称为“杀手”。尽管最初,在旁观一名同事(贾森·克拉克扮演)审问中拷打嫌犯比奇洛并不回避此类严刑拷打的残酷性时,马娅表现得相当缄默,但她很快就凭借自己那令人精疲力竭的探究精神和内在驱动力受到了认可。
我们对她知之不多,因为她事实上没有个人生活;她的所作所为正是她身份的体现。一天晚上外出就餐这种情况很罕见时,一名女同事(珍妮弗·埃勒的演技一贯出色)神秘兮兮地问马娅,她是否与他们的一名相貌英俊的男同事关系暧昧。马娅对她居然有此想法感到震惊。她是一名职业特工。而且,也没有时间。
在她心中,有一个念头挥之不去:跟踪本·拉丹的一名信使,最终找到这名神秘莫测的“基地”组织领导人。蛛丝马迹渐渐消失,岁月流逝,朋友们以身殉职,全球各地发生着更多袭击。压力如山,时不我待;最终,她屈服了,在与傲慢的上司(凯尔·钱德勒炉火纯青地饰演了这一角色)的一场交锋过后,她头脑中迸发出一些新想法。(该片配角阵容强大,一些演员扮演的角色出人意料:马克·杜普拉斯扮演一名中情局特工!詹姆斯·甘多尔菲尼扮演中情局局长!)
但是,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发现的一座杂乱无章、受到严密保护的院落让她心生怀疑和希望。比奇洛多场景展现了2011年5月1日的那场突袭,是女导演所拍动作片风格的一个绝佳示例。夜黑风高,万籁俱寂,对海豹突击队所执行任务的展现兼具场景宏大和细致入微的特点;既有黑鹰隐形直升机的不祥身影,又有漆黑卧室和走廊中的红外视像。此前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情感铺垫都是为了引向这一组镜头,我们也都沉浸其中。
没有在任务完成后呈现的日出景象,没有奏响激荡人心的音乐;也没有着力强调亚历山大·德普拉的配乐这样做是恰当的。有的只是几个真心的拥抱和几滴眼泪,而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