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附近出租屋,一诗人开设私房菜,称旨在与诗歌爱好者传递诗情
新京报讯 “诗人做的菜,能吃出诗情画意。”昨日,一家文化公司职员任伟念念不忘。
中国传媒大学附近一家属楼,诗人饿发(笔名)在租住的房中开设“小饭局”私房菜,菜品亲自掌勺,诗歌也被装进盘子,成为餐前“甜点”。每周,慕名而来的诗友等食客都能吃上2至4桌“颇具诗意”的私房菜。
厨房里香味弥漫,灶台嘶嘶吐着蓝色火舌……身材不高的饿发系着围裙,手持菜铲。
客厅里音乐萦绕,靠窗大桌围坐5位食客,白色盘子里放着A4纸打印的数十首诗歌,在食客手中传阅。
“冬天的路上/一群黑黑的蚂蚁躲在洞穴里/想念着另一群蚂蚁/当春天来临/他们就拥挤到同一粒大米上……”一食客尚未读完,全桌赞叹。
盘中诗是在厨房做菜的饿发原创,被他戏称为“餐前甜点”。
不一会儿,“胡萝卜红烧肉”、“火腿鲈鱼”等菜品上桌。
“饿发,来,朗诵首诗歌。”席间,食客们拉饿发献艺。
饿发腼腆一笑,从盘子里抽出一张,读了起来。
30岁的饿发(原名戴国华),来自安徽马鞍山,北漂6年来先后做过医生,图书撰稿人,保健品销售员。一年半前,他嫌工作“常坐班,不自由”辞职,“百无聊赖赋闲在家,写诗做饭”。
饿发称,家中经常来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大家一起聊天,读诗,喝茶……“快到饭点儿,我就张罗着做菜,夸我菜烧得好”。
饿发室友赵志明说,朋友们口口相传,一些陌生面孔陆续前来尝鲜,“大家不仅仅吃到美味,还在饿发诗歌的感染下读诗,气氛相当活跃。”
3个多月前,在朋友建议下,饿发家中腾出大半个客厅,开了名为“小饭局”的私房菜馆。“小饭局嘛,也就是一些爱好诗歌的朋友们组个局,大家一起吃饭读诗。”饿发说,让他意外的是,近一月来,“小饭局”的食客们渐渐多了起来,“搞销售的,装电脑的,文化公司的,都慕名而来,每周要做2-4桌。”
对话
诗歌要收费,就没诗情了
新京报:现在由诗人变厨子了?
饿发:你可以叫我诗人厨子。(笑)我从3年前开始做饭,当时工作不忙,我总钻厨房,变花样改善生活。后来发现饭越做越想做,上瘾,于是承包了室友们的伙食。我发现,做菜和写诗一样,都需要用情感酝酿。酝酿好了,菜就是一首诗。
新京报:怎么想到把诗歌装盘子?
饿发:刚开始组“小饭局”前,大家是通过手机或A4纸打印诗稿相互传阅,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后来有朋友说诗歌其实也是一道菜啊,我就斗胆将诗歌装进盘子里了。这也是一个行为艺术吧,除了传递诗情外,还希望大家阅读诗歌如同吃饭一样,要经常。
新京报:一盘诗歌卖多少钱?
饿发:吃菜收费,读诗听诗、让我献艺免费。连诗歌都收费,就没有诗情了(笑)。
新京报:“小饭局”多少钱一局?赚钱吗?
饿发:几个月来,给500元的有,600的也有,给1500元的也有。得看食客们来多少人。人少了,客人自己随便给点儿。不瞒你说,现在吃“小饭局”的人越来越多,赚(笑)。两个月前一周一两桌,现在则是3-4桌。
新京报:能否公布“小饭局”地址?
饿发:别。我没营业执照,和社会上推车卖浆的小贩没啥区别。弄个局朋友圈儿内耍耍罢了,你一公布,我就做不成了。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申志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