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南生:大选前夕点评野田政权的政治与外交
原标题 [卓南生:大选前夕点评野田政权的政治与外交]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4日报道,野田佳彦在民主党内是一个小派系的头目,他是在众多中大派系难以协调之下脱颖而出的,既出乎各方的意料之外,也是典型日本派阀政治的不正规产物。
对于野田的政治重量与处境,最清楚的莫过于他本人。为了顺利组阁和踏入首相府,当时野田虽然十分惊喜,但还欠缺信心,他谦卑地自喻为“泥鳅”,摆低姿态。在党内,他采取的是论功行赏和八面求圆的政策,冀图推行“举党体制”。针对反对党,他呼吁各方不分党派,精诚合作。
为了稳定与邻国的关系,一向否定日本的侵略战争,主张“甲级战犯并非战犯”的野田表示,在担任首相期间不会参拜靖国神社。
野田的这一表态,不免引起了不少对“自卫队之子”的新首相有所期待的日本保守人士大失所望。就连那位曾以模糊字眼蒙混过关,对是否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而得以访华并获得“破冰之旅”高度评价的“少爷首相”安倍晋三,对此也有所微词。
在和老谋深算的“昭和妖怪”中曾根康弘的对谈中,安倍就认为野田根本没有必要那么明确地表示不去参拜。他洋洋得意地透露,当年他采取“不说去,也不说不去”的模糊态度,实际上是为自己参拜靖国神社留下一条后路。他还很遗憾地表示,要不是太早下台,他肯定会实现参拜靖国神社的心愿。
从安倍上台时刻意语焉不详、一下台就积极支持“疆独”等记录来看,这名一见困难就弃甲而逃、毫无将才的“破冰之旅”者的上述表白,相信并非全为谎言。
在日本的政治世界里,野田的家庭出身及其地位当然无法与安倍相提并论。不过,两者对其党国最终要走的道路,都是非常明确的。
“泥鳅”高嚷“忘战必危”
也许是因为受到来自安倍等人的上述压力(前防卫大臣石破茂就曾责之为“不像是自卫官之子”),或者自以为已坐稳江山,野田在上台几个月之后,就显露出其超级鹰派的色彩,不再装其“泥鳅”状(健忘的读者恐怕早已忘记他曾自称为“泥鳅”,有意当个低调的“泥鳅首相”)。
首先是体现在安保问题上。他迫不及待地告诫自卫队“忘战必危”是一个例子;他不顾国内各方的反对,决定高价购买安全性未被确认的美国“鱼鹰”运输机,是另一个例子。
至于在“集体安全防卫”等敏感问题上,野田更流露出其跃跃欲试的姿态。其积极程度,恐怕只有自我定位为“修宪内阁”的安倍晋三得以媲美。
但够讽刺的是,自认为“真命天子”、也被日本右翼看好,具有“优质政治遗传子”的安倍只做满365天的首相,就被堆积如山的难题所吓倒而逃之夭夭了。
与娇生惯养的安倍不同,军人家庭出身的野田当然不会有“逃”的念头。恰恰相反,正如“草根”出身的前任首相菅直人一般,在“逃”与“赖”之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即尽量延长其在位的日子。无奈摆在野田面前的,没有太多的借口和机会可以耍赖。为博取反对党支持其财政预算的追加方案等,他决定违背民主党的竞选纲领,与自民党和公明党合作,在国会通过了不得人心的消费税法案。其结果是,投反对票的党内最大派系首领小泽一郎,率领其部分党羽另起炉灶,前首相鸠山及其支持者虽还留在党内(不久前宣布退出政坛),但民主党已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两大保守党救国论”的神话至此宣告破产,野田的下野已成定局。
从安倍风筝腾空飞扬与狼狈掉地,到接下来五位首相轮流成为“政治红星”,后又轮流沦为民众骂声的焦点和对象,正如笔者在前两篇时评中分析一般,固然与政治庸才一个紧跟一个粉墨登场的事实有关,也与日本大众传媒的舆论诱导特性,即旨在维稳,不断制造新幻想、新期待而欠缺承担舆论监督功能的本质有关。正是在政、官、商与大众传媒铁四角紧紧抱团的情况下,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失去的十年”并转入“失去的二十年”。
“现代化”日本不足为师
从这一角度来看,日本式用完就扔的“首相制”,与其说是体现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健全,不如说是战后徒有民主形骸、而欠缺其内涵的“现代化”日本政治的悲剧。“师日论”之不足为取,此乃一佳例。
与小泉“一边倒”的亲美外交政策相比较,后小泉的六相中虽有鸠山略摆姿态、扬言要争取“更为平等”的表演与插曲,但从民主党人往后的对美态度来看,民主党人对白宫毕恭毕敬的谦卑姿态,比起自民党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白宫明确表示要“重返亚洲”之后,日本官方与主流的保守舆论界无不大声赞好!毕竟,勾结本区域以外的大国当靠山,是日本近代以来推行的传统外交战略。战前的“日英同盟”、战时的“德日意轴心国”,就是此类战略的产物。至于战后的“日美同盟”,如果按照战后日本宪法禁止日本与他国结盟,共同使用武力的相关规定,日本是不能签署任何军事同盟协定的。因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美同盟的“同盟”二字,一直都是日本政治家与评论家视为禁忌的敏感字眼。日本政治家与舆论界大胆公开谈论“日美同盟”(特别是军事同盟)关系,是在高举“战后日本政治总决算”旗号的修宪派首相中曾根康弘当政(1982-1987)以后的事。
“日美同盟”的“同盟”二字,从触之不得的敏感字眼,到今天大众传媒无日不谈的日常用语,战后日本人的“和平宪法论”与“安保观”的变化不能说不大。“后小泉”六年来两大保守党之竞相要求深化日美军事同盟(鸠山当政时期是唯一的例外,但马上便竖立白旗),及日本领导人频频表示要重新诠释“集体防卫权”,更充分反映了当政者急于在宪法正式修改前,行使军事同盟的“合法”权力。因为,两者的军事同盟关系,早已走在咬文嚼字者的前头。安倍、麻生、野田的疾呼行使“集体防卫权”,说白了,其实只是追认日美军事结盟的公开事实罢了!
“政经分离”政策破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美军事同盟”日益深化的同时,六年来东京对华的基本态度是采取“政经分离”的政策。
对于“后小泉”日本的几任首相,力图维稳的北京当局及其主流媒体,基本上是采取相安无事(即“和谐”)、冀图转危为安的态度。针对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和“暖春之旅”,北京也许真的存有极高的期待,但从日本官方的表态和媒体的报道重点来看,东京从一开始其实就以十分明确的字眼,将之定位为各有所求的一幕“戏”(“演出”)。
最能体现东京如此心态的,莫过于民主党第三任首相野田佳彦去年年底访华前后的姿态。在北京,他还自称为“中日交流之子”(因为他是参加1984年应邀访华的3000名日本青年之一),但一转身,野田就前往新德里推行其围堵中国的战略。野田的这一表演,清楚说明了所谓“中日交流之子”是假,“自卫队之子”是真的事实。
至于紧随其后,野田首相与东京都鹰派知事石原慎太郎串演的“购岛双簧剧”,更促使中日关系从“政冷经热”逼至“政冷经冷”的墙角。野田“购岛牌”对中日关系带来的杀伤力,显然并不亚于小泉的六拜靖国神社。但这一来,原已在内政问题上碰得焦头烂额的野田政权,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沼。
野田如此内外交困的烂摊子,是否将由一个曾有“不负责任首相”(实际上也是不合格首相)前科的安倍晋三来收拾?抑或将由自民党加上几个新老右翼投机政客,临阵组合的“新党”共同承担与处理?无疑是今后人们注视的焦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由哪方的人马出面接管,从今天日本国内的政治空气来看,新内阁将是一个以“修宪”为号召,如假包换、不折不扣的“新修宪内阁”。
与小泉“一边倒”的亲美外交政策相比较,后小泉的六相中虽有鸠山略摆姿态、扬言要争取“更为平等”的表演与插曲,但从民主党人往后的对美态度来看,民主党人对白宫毕恭毕敬的谦卑姿态,比起自民党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卓南生 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