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钱钰 李征 张骞 报道
在全市200万志愿者当中,有一支队伍虽然规模不大,历史不久,能出的力也很有限,但受助者看到他们,都是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一支让人心生怜意,并能带来更多朝气的队伍高中生志愿者。根据最新统计,本市已有将近200支高中生志愿者队伍。不过他们还普遍面临志愿活动流于形式,服务资源有限“报国无门”的困境。教育界人士呼吁,希望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岗位。
学生实践
高三生建志愿服务平台
“帮助同学与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配对’,及时发布关于志愿服务活动及平台的各种相关信息,并及时上传、分享最新的活动照片及感悟等。 ”在人人网格致中学志愿服务平台公共主页上,高三女生张一尘发布最新的志愿服务信息,有双语故事屋讲解员、在科学实验室讲解有趣的天文现象,与残障儿童结对轮流服务,国歌展示馆志愿讲解员、医疗志愿服务队扶助老人活动、分类整理二手书籍和捐赠书籍等。
记者看到,所有志愿服务信息都列出详细的联系方式、时间地点、服务内容和要求、人员等,这些信息都是张一尘从网上筛选出来的。 “每条信息我都打电话询问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不用再去大海捞针了。 ”小张说。
为何会萌生建立校园志愿者服务平台的想法?原来,张一尘热衷于志愿服务,定期与同学以单位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她所在的班级还与卢湾志愿者服务站长期合作,从中也体验到志愿服务的乐趣。虽然对志愿服务充满热情,她们也发现,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受到阻碍,参与形式相对单一,且不少学生都不了解参与途径。 “同学们有参与热情,却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信息。 ”
多数学生只是了解志愿服务
这个平台的建立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文献查找、实地探访、问卷调查等详尽的探究基础上的。去年,小张和同学一起完成一份 “青少年志愿服务情况现状与阻碍”的报告,调查了100多名各个层面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发现,只有35.4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并参与过志愿服务,大多数受访者对志愿服务仅仅有所耳闻或者有了解但尚未参与。问及是否了解参与志愿服务途径,近四成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回答了解的人中大多是通过学校活动这一途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媒体宣传实际获得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收效甚微。
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对这个平台赞赏有加, “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投入志愿服务,难能可贵。”张志敏校长告诉记者,同学们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学生有意愿但不知道去哪里服务,哪些人需要服务等,缺乏一个公共平台做媒介,“对于 “90后”而言,志愿服务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从小习惯被关爱,现在也要学会关爱别人,通过服务他人弥补独生子女成长的缺憾。”
总体而言,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很有限。就调查数据而言,大多数青少年是有意愿参加志愿服务的。其中很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到了受访人数的六成。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不高,大多数是仅限于 “了解”而非 “行动”层面上。
除此之外,调查折射出的问题还有参与形式单一,现状表明学校是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帮助学生组织志愿服务的能力参差不齐。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不够高,从青少年自身因素看,他们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部分青少年认为志愿服务意义不大,更愿把时间花在学习或娱乐上。目前,学生基本都是通过学校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组织学生志愿服务的机构,志愿服务相对来说持续性较差。
不了解参与途径成阻碍
在 “对志愿服务产生阻碍的原因”这一问题上,重要的阻碍是“占用太多时间、耽误学业”、 “不了解参与途径或年龄限制”和 “社会认同度还不高”,分别占42.5%、35.6%和31%。至于 “其他活动更能提高能力”, “不知道对个人发展有何帮助”和 “父母不支持”的部分,则是少部分青少年或家长对志愿服务认知上存在空缺。
“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和希望能解决完善的部分。”小张她们调查发现,许多同学表示他们其实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只是有意愿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志愿服务。通过学校获知的志愿服务信息不够具体,活动单一,仅仅是打扫社区,出黑板报等。学生无法找到符合自己兴趣,能够发挥特长的志愿服务项目。网络上所能获取的信息也是三言两语,没有招募志愿者的年龄要求、能力要求、时间、服务内容等。
记者调查
流于形式:刚到居委会就被打发走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位高中生,了解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是通过学校这一渠道去联系并参与志愿服务的,自己通过上海志愿者协会网站报名,寻找服务岗位的,仅有一人。在他们看来,现在不少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例如助老慰问、居委服务、打扫卫生等。长此以往,志愿服务就容易流于形式。
小杰(化名)是本市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在暑假,学校组织了 “居委助理”的志愿服务活动,让高中生去居委挂职锻炼。一开始,小杰还对这一岗位充满了期待,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没想到,去的第一天就碰了一鼻子的灰。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如实相告,高中生也帮不了他们的忙。他们还说,学生学习也挺紧张的,要么你们还是回去写作业吧。 ”按学校规定,“居委助理”应该工作4个白天,可他们刚来报到就被打发走了。“确实,在居委挂职,高中生除了露个脸,打打杂外,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更别提当助理了。”在小杰看来,这样的志愿服务初衷是好的,但与高中生的实际能力并不匹配,大多数还是形式大过意义。很快,学生对这类的志愿服务也就失去兴趣。
此外,据小杰反映,如今助老慰问的志愿服务也开始变味了。 “就逢年过节买点东西去看看老人,陪坐个半小时走人,他们其实对老人并没有多少感情,纯粹是为了应付。 ”小杰说。
精力有限:硬拉人凑时间拍好照就走人
在小杰看来,如今学习紧张、学生时间精力有限是阻碍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原因。 “按学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每月完成一次志愿服务,可一到周末,大家都要补课,哪里找得到人? ”小杰说,由于志愿服务要与班级考核挂钩,不少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只好硬拉。大家商议凑时间,拼命挤出一个小时,大家不用补课都有空,赶紧到公园把活干了,扫扫落叶,擦擦健身器材等,拍好照片留下“证据”后,立马解散。
“尽管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开始重视志愿服务这块内容,但真正考核指标还是看成绩。 ”小杰说,学校里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从来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就一门心思读书,大家都叫他“学霸”。
“尽管如此,如果学校有任何直推高校的机会,还是会首先给他的。因为,在大多数眼中,只有成绩才是最公平的推荐指标。 ”小杰坦言,不少学校嘴上说重视志愿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以成绩论英雄,给他们这些热衷志愿服务的学生泼了一盆凉水。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很不“划算”。为了志愿服务,他们牺牲了很多学习时间,结果却付出了“沉重”的升学代价,在高考竞争中并无明显优势。
专家说法
团市委:高中生力量已不可忽视
“我们明显感觉,近年来志愿者的年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小学生都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团市委学校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型活动通常是营造志愿者氛围的契机,以前八运会、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都曾出现了小批“小小志愿者”,从世博会开始,中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团市委此前对高中生公益社团曾做过统计,数据显示,本市社会服务类高中生学生社团有将近200个,占高中生总社团数量的8%。
黄浦区团委副书记黄坦告诉记者,大同、光明和向明等高中均有不少出色的志愿者队伍,高中生们也普遍越来越热衷于投身公益,“这几年的情况是,重点高中愿意做公益的学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尤其是国外名校很看重考生的社会服务经历。前不久,有个高中生告诉我,他正在申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不仅要求他提供社会服务的证明,还要求他提供策划和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的经历。这就是说,国外名校对志愿者经历还有一定的要求,相比拿起扫帚簸箕简单参与,他们更看重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起到的领导作用。 ”黄坦说,如果学生确实参加过公益活动,黄浦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为他们提供证明,方便他们保留这份经历和用作入学申请材料。
留学专家:搭建社会服务第三方平台
上海前途出国留学的美国高中部主管单舒告诉记者,她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想申请到美国读私立高中的国内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都比较扎实,在学术成绩和语言成绩上一般都不成问题,唯一有问题的就是课余经历十分薄弱。
单舒介绍,美国的初中、高中、大学都会有规律的鼓励学生去参加社区活动担当志愿者。这一两年来,随着留学日益低龄化,中国家长开始对此有所重视,但是却发现学校、社会却是缺乏介绍中学生去进行公益服务活动的平台。
“我们觉得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不是为了留学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呼吁社会各方面能引起重视,为中学生搭建好这样一个能帮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第三方平台。 ”单舒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