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12月11日电(记者 关向东 王子谦)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简称监委会)主任迟福林11日在海口接受中新社独家专访表示,红十字会的转型改革有助其重塑公信力,同时也是中共十八大后推进社会组织改革的重要信号。
备受关注的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日前正式成立,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出任主任委员,该监督委员会将承担对红十字会的社会捐赠款物使用、资助项目等进行监督的职责。
“当下,社会公众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红十字会的转型改革同需求仍不相适应。”迟福林指出,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官办行政化色彩太突出,很难反映社会公众利益;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够,透明度不高,社会对其缺乏广泛了解;社会组织如不能代表公众利益,就会失去自身活力,“红十字会监委会成立目的之一,就是联系社会各个方面,更进一步参与社会事业。”
关于监委会人员构成,迟福林表示,目前成员代表性有待加强,未来有可能吸引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代表参与。
迟福林介绍,监委会从五个方面进行监督:一,对红十字会行动计划、工作计划和安排进行监督;二,对一些重大事项及与社会相关的重要事件进行调查监督;三,参与红十字会重要活动;四,联系社会公众,收集意见建议;五,独立发表监督报告。
迟福林说,监委会将推动红十字会采用国际惯例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摒弃内部审计,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其日常财务收支情况,促使其按照国际性社会组织运作;委员会还将建立日常办事机构秘书处,及时询问收支情况并提出质询;委员可两人以上成立特别工作组,进行查账和质询,并向委员会公布调查结果。
“如果社会监督委员会能够有效地发挥独立监督作用,就可能为社会组织转型改革积累经验,探讨有效的路径。”
迟福林表示,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际化的社会性组织需要具备三要素运行机制社会化,而非行政化和官僚化;广泛的社会参与平台;运作坚持公开性和独立性。他说,红十字会首先要恢复、提高、树立公信力,而后找出有效渠道让大家参与,“社会组织的改革和管理创新,十八大后处在起步阶段,设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就是尝试改革的动作。”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面临许多重大课题,也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和焦点。”迟福林介绍,国家已把红十字会作为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怎样去行政化,实现社会性的回归,成为重大的转型课题。他表示,红十字会的转型改革对内可重塑公信力;在国际上,也是中共十八大后社会机构改革的风向标,是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和改革的重要信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