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财政部公布了11月份财政收支数据。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71亿元,同比增长21.9%,延续了从9月份开始的回升趋势,增速为年度最高。
财政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零售消费等数据,表明目前经济已经基本企稳。三季度开始的回升,在业内专家看来,仍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加大负债,企业加大投资,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未来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和产能过剩,都值得关注。
国库留底多达3.3万亿
单纯从量上来看,11月的财政收入并不算多,相比10月份甚至还少入库2573亿元;但去年同期基数低的缘故,使得11月份财政增速,越过10月份同比13.7%的增速,达到年度峰值。
1-11月份累计全国财政收入为10890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3601亿元,同比增长7.7%;地方本级收入55302亿元,同比增长16.3%。
11月份在10月份基础上陡增8个百分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些在业内专家看来,仍不能排除地方政府加大征管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财政收入数据的向好。
受近几月房地产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再叠加上去年低基数因素,使得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税收,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增长58.7%,土地增值税同比增长71.4%,契税同比增长44.1%。
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环比的上升,几个主体税种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6.2%,营业税同比增长28.6%,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51.1%。
1-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04896亿元,相对财政收入,有4000亿元的盈余。同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政府存款”一栏,从年初的2.5万亿元,升高到目前3.3万亿元。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介绍,这在业内称为“国库留底资金”。有些公共财政开支,如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当中央下拨给地方,从账面上,已经设列为中央财政的“支出”,但钱仍存放在国库中。
张斌进一步介绍,除了公共财政的钱存在国库,还有政府性基金也存放在国库中。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已经达到3.1万亿元。政府性基金由于是“专款专用”,且“以收定支”,每年都有结余。同时,财政部近年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要求将原来预算外的收入,纳入到国库系统,这些都是使得“国库留底资金”膨胀的因素。
业内专家表示,国库上“留底”多达3.3万亿的资金,终归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有上述三种资金来源,且央行或财政部并未公开相关数据表明哪些是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滞留资金”;但大量留底资金,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意味着财政政策效力的减弱。
投资拉动的回升
到目前为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零售消费、财政数据等,都呈现“微笑曲线”,即“前高中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之所以从三季度开始,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是投资拉动导致的。而且,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以前四万亿时,是先争取资金,再开动项目。现在变成,先吸引企业利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投产,政府给予的各项补贴优惠再陆续跟上,地方政府再向中央争取资金。
企业自筹资金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约为36万亿,其中自筹资金约为24.5万亿,占比达67.9%;国内贷款仅为4.4万亿,占比12.3%。
根据最新发布的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229亿元,同比减少400亿元。孙立坚认为,银行贷款数据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企业运行效益不好,使得银行贷款减少。
国家统计局在召开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时指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0.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5.5%。最后结论为,中国经济增长目前主要还是靠内需和投资拉动。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目前经济的回升,主要靠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建设的拉动。
李迅雷进一步指出,地方政府现在负债累累,都为拉动经济。现在银行利率之所以这么高,也是被地方政府的项目带动。未来需要关注政府债务,如果债务规模扩大到难以持续,可能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孙立坚还指出,目前全球需求疲软,中国经济现在出现回升势头,可能也难以持续,未来仍会呈现出波动的状态。投资加大后,很可能产生出类似光伏行业过剩的现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