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会谈:两岸学者谈“认同”
原标题 [台北会谈:两岸学者谈“认同”]
为期两天的“台北会谈”10日登场,规模空前,200多位两岸学者参与,绿营也有重量级人士与会。值得一提的是,原定于7月举行的此次会谈之所以延期至今,是因为当时“陆委会”拒绝大陆官员入境所致,正凸显出研讨会主题“强化认同互信”的现实意义。
红蓝绿三方思想交锋
此次会议,两岸各方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以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出席,并带领包括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上海台研所所长俞新天、厦大台研院院长刘国深、全国台研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等近40位大陆重量级涉台研究学者与会。而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智库副执行长游盈隆等绿营人士也参加会议,备受瞩目。游盈隆表示,有机会与中共对台智囊当面沟通对话,民进党不仅不应、也不必回避,“更应挺身而出,捍卫台湾利益。”
这并非绿营人士首次出席此类会谈,尤其是民进党今年初败选后,党内涌现检讨两岸路线的声音,日前又甫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因而他们对台北会谈持何态度,备受外界关注。
学者分析认同差异
两岸关系从2008年以来迅速升温,但经贸热络的同时,文化合作与政治领域却步履维艰。两岸关系中的“硬骨头”在哪?会谈主办人、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表示,尽管马当局上任后重拾“九二共识”,但两岸青年的“认同感”却日渐分歧。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黄清贤点出台湾排斥大陆认同的节点所在。他说,台湾历经上世纪90年代的民主化与本土化,逐渐发展出内部的公民意识与制度的正当性,使得强调民主与本土的政治认同,屡屡在选举中被动员,台湾必须减少甚至消弭反认同的问题。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宋兴洲认为,台湾内部首先就有认同的混乱与互信的问题,部分政治人物或学者利用台湾在国际间的不确定性挑起恐惧,导致台湾中下层民众对两岸认同与互信不足,只有非常明确的有利证据,才能改变他们的看法。
文化认同是突破口
如何建立两岸认同与互信,深化政治文化关系?与会学者各抒己见。
余克礼表示,两岸都应展现出更大的诚意,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的同时,正视政治议题,将探讨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的政治关系摆上工作日程。
台湾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认为,文化是突破口,他希望两岸从振兴中华民族着眼、弘扬中华文化着手,在民族整体长远利益考量下,期盼两岸未来能通过文化交流,建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台湾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说,开启两岸下阶段关系,应有崭新的思维与战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实为当前两岸面临的最大课题。他认为,两岸需以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共同史观”来强化认同互信。(记者 闵喆)
作者:闵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