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城市的伤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苦难记忆。知名时评人石述思在他的微博上说:“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5周年纪念日。但求30万同胞冤魂安息,我辈永远铭记国耻,唯愿仇恨不再延续。”
12月13日,这是所有南京人的集体痛楚的时间节点,更是全世界反思人类苦难的契机。昨天,数千只白鸽飞向南京的天空,这是和平的象征,不同肤色的人对美好与人性的坚持。
【关键词】 痛 念
昨天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前,88岁的伍正禧老人静静地站着,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沧桑。75年前他一家七口惨遭日军杀害,从日寇屠刀下侥幸生存的伍正禧每年都要来此悼念亲人。“我的爷爷和表哥都被日本兵用刺刀捅死,连80岁的老人都不放过!”他禁不住老泪纵横,“我去过日本三次,跟日本民众讲述这段历史,现在因为腿伤走不了才没去。”放眼望去,前来悼念遇难同胞的幸存者代表及遇难者遗属共有30名,他们静静地站在清冷的碎石路面上,低头默哀,肃穆的空气里掩映着无尽的哀伤。
“爸爸、姑父,我来看你们了!”今年77岁的马庭宝和他79岁的亲哥哥马庭禄互相搀扶来到“哭墙”,用手摩挲着哭墙中父亲马玉泉和姑父杨守华的名字。陪伴老人来的儿子女儿和孙女都在“哭墙”前放了菊花,上了香,“来到这里,不仅为了祭奠我死去的亲人,更是为了让年轻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马庭宝和马庭禄说。
84岁的梅寿兰坐着轮椅,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来到祭奠广场告慰亡灵。和平大钟响起后,参加悼念活动的各方人士自发拿起一朵朵黄菊花,敬献给遇难同胞——无论馆内还是馆外的人群,无论以何种方式敬献,人们除了哀伤肃穆,还有对历史的沉思。
【关键词】 共 识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少国际友人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保护着中国人民。辛德贝格,一位普通的丹麦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出了保护近2万名中国人的壮举;美国人马吉牧师冒着生命危险,用摄影机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实况。人性的光辉照耀天地,受到后人世代的敬仰。
昨天,不同肤色爱好和平的人穿越经纬和国界来到南京。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南京人民的共同渴望与追求,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与责任。
美国人Colette Plum有个美丽的中文名字“梅若兰”,作为研究世界史亚洲部分的学者,她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外教,给在南京读书的“老外”讲述二战历史。记者注意到她,是因为她在祭奠广场为坐在轮椅上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晋坤老人摊平捂实腿上的毛毯,并用自己的双手捂暖老人的双手。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着重研究二战中亚洲人民遭受的苦难,比如中国人。我在纪念馆感受到两种情绪‘悲愤’和‘悲伤’,因为这是全人类的耻辱和悲伤,也是沉痛的告诫:战争,绝不能再来。”
不让战争再来的前提是,所有人都能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梅若兰说,在美国,很多人了解欧洲人在二战中遭受的苦难,但对亚洲战场上中国民众遭受的伤害知之甚少。她认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有义务让全世界知道真相,让全世界都不要再犯历史性的错误。她用手画了一个圆说:“希望世界和平。”
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江苏广播合唱团共同演唱了和平歌曲《紫金草,和平花》,寒风里中日两国友人白裙飘飘,歌声里两种语言融成共同的心声:“要和平,不要仇恨。”紫金草合唱团原团长大门高子对记者说:“作为日本人应该直面并深刻反省。紫金草合唱团每年都会来到中国,也在日本巡回演唱,希望我们继续宣传史实,让中日关系能在坦诚中变得更好。”
【关键词】 互 动
昨天上午10时,凄厉的警报响彻南京全城。同时,在微博直播,幸存者首次由亲人口述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前已不足200人。今年,幸存者李素云、梅寿兰、赵振华、陈素贞、周绍华和周秀华、程福宝、王恒这7位幸存者首次由亲人代开了微博,由亲人向网民代发口述历史。陈素贞口述,昨天由儿子、儿媳代发:“1937年日本鬼子来的时候我还是住在高楼门。那时候真吓人啊,我们家表亲堂亲,跑回来看了一眼家里,回来看了一眼就再没回去了啊。他们8个人都被杀了,现在想想就难过。”幸存者口述历史的震撼力和网络的传播力,使更多人更加真切地了解历史。许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感受着南京的脉搏,觉得心里生生的疼”、“望生者身体健康,你们是历史的见证!”
记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75周年祭”也成为昨天新浪微博上的“最热门话题”,截至18:00,参与者达到2478933人次。许多网友自发贴上“红烛”图标:“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祈福!”
幸存者口述不仅直观地让人们了解历史,更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责任感。“但凡见过当年照片,一定痛哭,一定痛恨……我们应该理性和理智、清醒和清晰。应该找到我们民族的出发点和激发点。”新浪微博网友李承鹏说,“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并开始长达六周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抢劫、强奸。地狱的六周,恐惧、无助、死寂。记住这道巨大的伤痕,让民族强大不带来悲伤和眼泪。”
【关键词】 史 证
昨天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获得46件珍贵文物、史料,捐赠者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西安、南京等地。他们中,有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军的后代,也有在日本帮助纪念馆广泛收集文物史料的日本友人大东仁,还有首次在韩国收集文物史料的韩国友人宗杰。这些文物、史料,有来自美国基督会的第三方资料,也有来自金陵中学难民所义工的直接证物。馆内,现有馆藏文物25万多件。
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新浪微博进行微访谈。有网友提问:“纪念馆如何抢救式保留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朱成山回答:“纪念馆一直比较重视保留幸存者口述史,除了1985、1991、1997曾经较大规模组织寻访史料的活动外,收集幸存者口述资料已列为本馆一项长年的工作。并向海内外募集了一些资金,资助幸存者们医疗和生活困难,也编辑了几部幸存者证言集出版。”
来自美国基督会的朱晓陵博士,捐赠了贝茨先生于1938年1月10日发给美国基督会总部的3页打字稿。这些文字,清楚地记述了日军在南京制造屠杀、强奸等罪恶行径。
本报记者 沈峥嵘 实习生 刘 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