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12月12日在克里姆林宫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
【俄罗斯《导报》1 2月13日报道】普京发表的国情咨文风格一如既往,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觉得有点乏味,但却相当行之有效。总统期望通过这种风格的塑造,树立起国家所特有的一种形象及自我认同。
但此次咨文显得非常公式化,未见“激情”洋溢。咨文用语不像以往那样尖锐。普京对“缺乏精神支柱痛心疾首”,承诺将支持“承载着传统价值观的机构”,否认国家可能干预信仰领域。没再用尖锐的言辞指责反对派,承诺将有政治竞争,同时为其设置了一系列条件,预示着反对派不会有任何好结果。普京在经济方面再次承诺将为商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将摆脱资源型模式。
总之,咨文发出的主要讯号是,稳定将成为普京统治的首要特征。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网站12月13日报道】普京总统在周三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说,政府将继续提升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提高公民的福利,但政治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
它提出了审慎的改革措施,但没有对国内及外交政策提出新方法。
这份讲话既没有炫耀武力,也没有挑衅性,在小心谨慎的自我批评与推动国家道德价值观的新意识形态表述之间谋求平衡。
普京确实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措施,但与一年前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相比,显得非常有限。梅德韦杰夫宣布直选州长,并大幅降低注册政党的门槛。
普京说:“改革政治体制是必要的,但是推翻现有的体制以满足对改革的饥渴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避免言辞挑衅西方 【俄罗斯《独立报》12月13日文章】在这次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对于俄罗斯同西方关系的问题,或者从广义上说,与整个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可以说是只字未提。
普京为何避谈这一问题?可能是他的顾问们还来不及制定出针对西方的、内容足够充实的外交学说。不过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阿列克谢·马拉申科却提出另一种说法。他将普京的这种回避归因于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冷淡局面。西方对“造反猫咪”乐队一案作出强烈反应,美国国会日前又通过了“马格尼茨基法案”,这些事件导致双方关系出现恶化。马拉申科说:“总统犯难了。他不知道该怎么谈这一问题。我认为,普京希望双方关系好转,他知道现在不是发表慕尼黑讲话的时候。再者说,虽然美国提出了"马格尼茨基名单",但奥巴马总体来说还算是通情达理的。”
不过马拉申科也指出,如果不明确指出俄罗斯在西方世界中的位置,那就很难指望国内政治形势会出现好转。他说:“普京说现在要面向东方,可那里也有很多问题。在这种不确定的局面下,针对西方发表传统的敌视言论是不合适的。因此总统在等待、观望。”马拉申科估计,普京可能会在新年到来之前就这一问题做一个“补充发言”。
国内批评声音不小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2月13日报道】专家纷纷批评普京总统对联邦会议发表的国情咨文。
政治形势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米赫耶夫:
不知道他一个半小时里说了什么。我无意给他的讲话挑刺,但我认为内容太平淡无奇。
政治技术中心理事长鲍里斯·马卡连科:
说了很多,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我想听到,过去的许多提议为何都没有实现?现在实现这一切的保证又在哪里?几年前取消的东西如今又要恢复,既然如此,当初为何要取消?普京描述的令人不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这些方面长期不作为的结果。
有效政策基金会主席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
咨文的问题是没有中心。它更像是部委文件,对各领域都有涉及,但缺乏政治主轴。国家政治生活变得更加开放,已经不能使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当谈到腐败,光说“要采取断然措施”未必令人满意。他回避了民众感兴趣的所有问题。这是他总统任期第一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最差的一篇2001年和2004年都比这强。
信息政策发展基金会高级专家亚历山大·克涅夫:普京的咨文毫无新意。这是礼节性的空洞讲话,是应尽的义务。法律规定每年向立法者讲话,他就这么做。普京只是重复自己各时期讲话的某些观点,提出经济问题但没回答如何解决。感觉他在转圈子,不清楚要把国家带向何处,看不到未来,感觉总统不知所措。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