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亚一位农民捧着甜菜穿过菜地。美联社
白菜滞销、苹果滞销、红枣滞销……今年,农产品滞销的消息频繁从各地传来,滞销甚至导致农民任菜烂在地里。农产品滞销的直接原因是供大于求,供求失衡进而造成价格波动。在小农经济的作用下,价格信号又导致供给矫枉过正,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同样是靠土地吃饭,国外是如何保证农民利益的?
美国:买农业险避免价格波动 美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行会传统,同一州的果蔬农民,特别是经营大农场的农民,往往组成行业协会。果蔬协会记录着本州多年以来的产销数据,在需求方面统一与本地和邻近州县食品加工厂、超市、餐馆甚至国外进口商洽谈供货协议,协调会员生产,确保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不仅如此,果蔬协会作为供需方之间的唯一中间商,也减少了食品供应链的不必要环节。
为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美国农业部内设的农业营销服务局会在网站上提供各州详尽的农产品价格跟踪报告,方便农民了解农产品价格走势。
对于大农场而言,为方便机械化生产,种植品种、面积只进行微调,因此产量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不会因价格波动而进行非理性干预。由于大农场主一般都会加入果蔬协会,积极参与价格博弈,因此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大农场主往往与需方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甚至在收获前几个月就开始按预期产量销售部分农产品。
为避免价格波动对生产的非理性影响,美国农民一般不会大幅调整种植品种和面积,而是购买农业保险。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项目覆盖了全国2.64亿英亩(1英亩约合6.07亩)农田,约占可保农田的80%,与农民签署了114万份保单,承保额度高达1100亿美元,承保农场多达50万家。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项目是农民自愿参与,联邦政府为参保农民提供保费补贴,但保险业务完全交由私人商业保险公司的一种农业保险制度。
相对而言,中小农场的种植品种趋于多样化,但由于总产量有限,并不会冲击市场价格。这些农场主或者参与果蔬协会,或者自谋营销渠道,或者在政府补贴的农夫市场销售。
美国的农夫市场,类似于中国某些地区的早市,一般周六或周日在政府指定的街区或广场运营,收取的管理费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目前共有7864家农夫市场,比一年前增加了9.6%。
另外,美国还有许多专供当地社区的生态农场,这类农场基本不受果蔬价格波动的影响。以马里兰州为例,切萨皮克湾附近社区为保护环境,成立了非政府组织切萨皮克湾基金会。与其他有机农场不同,这家农场实行会员制,为当地社区的300户家庭服务,每户家庭会员每年缴纳5500美元(1美元约合6.29元人民币)会费,每周可到农场按配额取一定量(视收成有所调整)的农产品,每年可取26周。配给当地社区的农产品仅占总产出的五成,另外四成农产品免费捐给社区内的贫困家庭,剩下的农产品以“工作换食品”的形式补偿给忙季帮工的人。
加拿大:利润下降政府分担 最近几年,加拿大农村社区有所扩大,未出现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的状况。这么多人宁肯做农民,与加拿大保护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加拿大特别注重发挥“组织优势”。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十分普遍,全国共有农业销售合作社160个,农业供应合作社241个,此外还有农业金融合作社、农业消费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虽然组织松散,却将分散在辽阔地域的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生产原料、融资贷款、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信息,甚至教育、托儿和社区娱乐等多种服务。这都使得农民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不至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农村因此和城市一样方便宜居。
加拿大三级政府都很注重农业投资和扶植。近年,联邦、省两级政府的农业投入每年占农业产值比例都高达40%左右,这些投入包括支付农业保险、科研与检验、农业发展与贸易、仓储运输等。
按照经合组织的统计,加拿大是对农民收入照顾最多的国家,2003年12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联手推行“农业收入稳定项目计划(CAIS)”。根据该计划,农民、联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其账户存入资金,如果农民当年的利润低于政府所设定的参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项,小幅度利润减少造成的损失由政府和农民对半分摊,利润降幅越大,政府所摊份额就越大。近年来加拿大疯牛病、水灾等对农牧业的重创都多亏CAIS才避免了很多农户破产。
除了CAIS,加拿大还有“农作物保险项目计划”和“预支农民方案”,前者针对自然灾害,参保者一旦遭到不可抗力袭击,其损失将由联邦、省和农民三方面承担,目前70%的农民都已参保;后者在粮食价格预期可能下跌时启动,联邦和省政府提前预支农民部分借款,第一个5万加元(1加元约合6.25元人民币)无息,超过部分收取利息,联邦政府将支付此项方案的所有费用。
自二战后,加拿大联邦还相继通过《农业安全网计划》、《农村平稳法》等,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确保农民的权益。
在加拿大,很难看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事情。因为自1935年起,加拿大西部卑诗省等四个省在加拿大联邦国会通过《小麦局法》基础上成立了“加拿大小麦局”,统一管理这4个主要产粮省小麦、大麦等谷物的产、供、销。不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小麦局收购数量、价格都保持稳定。
不过对那些“非战略性”作物,如蔬菜、水果,则完全交由市场调节,烂在地里也好,价格暴涨也罢,都被认为是“市场规律使然”,当局不会随意干预。
德国:农民收入40%源于补贴 如果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来说,德国农业占经济总量的地位实在低到几乎可被忽略的程度。然而,正由于占德国半数以上的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关系到德国人的“菜篮子”和“饭桌子”,因此农业对德国人又意味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超市里一棵生菜便宜时卖0.5欧元(1欧元约合8.18元人民币)左右,贵的时候甚至达到1.5欧元左右,波动幅度极大。然而,德国市场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却不多,这要归功于德国以及欧盟采取的农业政策。
欧洲早在1962年就开始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德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的农业政策都遵循这个大框架。“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在于农业补贴。欧盟每年为地区农业提供500多亿欧元的补贴,占欧盟财政预算的近一半。据统计,目前德国农民约40%的收入来自直接补贴。
然而,直接补贴并不等同于市场价格补贴。由于粮食和蔬菜从农场到菜市场中间存在多重环节。目前的情况看来,负责中间流通的采购商大多数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收购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议价的环节,农场往往处于弱势。为了防止农产品流通环节不合理挤占农民利润,德国设立了“德国农民协会”。在这个协会下面还设有300多个地区性的组织,德国90%以上的农民都隶属于该协会。这样一来,农民在议价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
尽管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能帮助该地区统筹协调农业生产,但生产中毕竟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每年各种产品的产量也不尽相同。在丰收年份,市场上多余的农产品就只能依靠海外市场。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德国等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价格存在较大劣势,德国和欧盟为帮助农民出口还设立了出口补贴政策。
此外,德国还积极参与到欧盟有关信息披露机制,努力提高信息透明程度,帮助农民即使了解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方向,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拥而上”导致生产过剩。
记者 王宗凯 饶博 特约撰稿 陶短房 发自华盛顿、法兰克福、多伦多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