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现已接近尾声。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特大国际事件虽然没有2011年西亚北非多国政局动荡瞬间爆发那样出人意料,也没有日本里氏9级地震、海啸、核泄漏巨大灾难那样令人震撼,更没有本·拉丹突遭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击毙那样引人关注,但2012年却是承前启后、诸多重大国际性事件不断演化发展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阿拉伯之春”走向第二年,并演变成了“阿拉伯之冬”埃及、利比亚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平衡一时尚难以建立,叙利亚持续遭遇西方大国的围追堵截,巴沙尔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一年里,东亚的岛屿纷争贯穿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日、韩日、俄日之间就领土问题展开了殊死较量。日本极右翼分子在领土问题上上演的闹剧最清晰不过地折射出了“3·11”大地震后的日本政府对外政策的向右转。
在这一年里,美国大选同样贯穿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为了讨好选民,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在竞选中始终把中国作为攻击目标,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和言论不断刺激着世界各国。
在这一年里,欧债危机走向第三年,尽管“欧洲稳定机制”已经建立,但“欧元区解体”的言论仍然时不时地得到某些支持,全球经济复苏的阴霾迟迟不能散去,总让世人对这一复苏的前景充满质疑。
经过了这一年,“叙利亚危机”或将会有个结果;日本“向右转”问题势必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维持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必然会成为奥巴马头疼的难题;而有关“欧债危机”,但愿所有相关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能少耍点“嘴上功夫”,多拿出些更为行之有效的切实行动!
【“持久战”之一:“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
“阿拉伯之春”两周年悲观情绪弥漫中东 【法新社突尼斯西迪布宰德12月14日电 】突尼斯原已饱受极端伊斯兰势力抬头的困扰,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两年后,国家如今面临政治和经济瘫痪,悲观情绪弥漫全国。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齐齐在西迪布宰德自焚。这一绝望之举引发了突尼斯的起义,“阿拉伯之春”就此爆发。如今,在这座城镇,人们正在策划庆祝活动。
但是,筹备委员会的部分成员昨天辞职,指责执政的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党“压制”纪念活动。此事揭示了该国的政治分歧。
预计当天将举行反政府集会。集会的组织者是反对派人士。由于领导人未能推动经济复苏并提高生活水平,他们感到非常恼火。
此地的居民几乎一致认为,自从独裁者本·阿里2011年1月份下台以来,情况没有任何改观。作为起义导火索的失业率至今仍然居高不下。
伊兹丁·纳斯里是个像布瓦齐齐一样的小贩。他抱怨说:“你说什么革命啊?一切都是老样子。”
数百名示威者13日冲击美国驻也门使馆,焚烧多辆使馆汽车。使馆安保人员动用水枪并开枪示警,双方冲突已造成1名示威者死亡、数十人受伤。默罕默德摄(新华社发) 中东进入“阿拉伯之冬” 【德国《世界报》网站11月26日文章】题:中东政治漩涡中的大动荡
两年前人们在最初的狂热中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东西深深地改变了中东广大地区。但民主觉醒并没有带来多少成果,贫困、大规模失业和让男女青年绝望的原因都还存在。正是那些男女青年奋起反抗强权统治的。
自由幻想的春天过后,用暴力发泄不满、即将发生内战或内战已经发生但结果尚无定论的漫长严冬旱已随之而来。没有人相信明天会比昨天和今天更好。
在埃及,身为总统的穆尔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权力。
他向对此感到恼怒的律师和法官保证,这仅适用于新宪法诞生前的过渡期。但新宪法什么时候才能诞生呢?谁会相信他呢?
埃及的瘫痪也意味着,好不容易才受到埃及的秩序维护力量阻碍的哈马斯又能为下次武装冲突扩充军备。
在穆巴拉克倒台之前,以色列人知道南部边界是安全的。现在,以色列人和这条边界对面的冲突动荡没有了安全距离。
埃及邻国的局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利比亚虽然推翻了卡扎菲的统治。但该国离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稳定的、消除了部族对立的国家政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叙利亚的情况并不让人更放心。从一年前起变成内战和宗教战争的抗议也不能逼迫巴沙尔政权改变决定。
没有人能控制这种局势,甚至连拥有中央司令部、航母战斗群和导弹防御系统的美国也不能。这让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或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等小型力量可以发挥威胁潜力和战争潜力。
处在该地区一切变化和动荡之上的,是伊朗和美国对该地区权力、石油、海上航线以及阿拉伯政权忠诚度的争夺。
特别企划: 埃及 革命远未结束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2月10日文章】题:埃及革命远未结束
没有什么能像沿尼罗河散步那样能令人从一种历史的角度审视席卷埃及和阿拉伯地区的重大变革。观察这个古老的国家如何对穆巴拉克倒台以来的重大发展作出反应发人深省。
最新的一出戏由刚刚当选的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上演,他以保护革命免受反革命势力打击、打破僵局、起草新宪法为借口,授予自己广泛的额外权力。
12月5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的总统府外,总统穆尔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发生冲突。当日,埃及总统穆尔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总统府外发生冲突。埃及卫生部表示,冲突至少造成211人受伤。抗议穆尔西上月颁布的新宪法声明的示威活动仍在开罗持续。新华社发 此举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反对派谴责穆尔西“独裁”,埃及最高司法委员会指责他将总统一职凌驾于法律之上。迫于公众压力,穆尔西上周末撤销了这项有争议的法令。
这一局势加强了阿拉伯世界观察员长期坚持的信念,即成功总是带着失败的种子,好消息仅仅是坏消息的前兆。
埃及面临着无数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挑战。阿拉伯革命才刚刚起步。正如开罗的交通一样,革命是混乱的、喧闹的,常常出现拥堵,但仍继续流动着。正如交通一样,衡量革命的最终标准将是它能否有效地令人们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
除了政权更迭的普遍要求,埃及至今依然缺乏统一的政治议程或革命理念。推翻穆巴拉克政权倒是快速,但建立民主和现代国家却是一代人的挑战。
然而,埃及和突尼斯为意识革命铺平了道路。这就滋生了新的现实和长期的后果。
首先,革命煽动了阿拉伯的“民意”概念。长期被剥夺权力的人民已在历史上通过多次间歇性爆发表达了他们被压抑的政治挫败感。今天,当选领导人担心遭到公众批评,竭力争取支持以确保连任。公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力量,他们会投票给那些最能代表他们心声的人。
其次,埃及压倒性多数的人表示欢迎民权国家,拒绝接受军人共和国或神权国家的概念。赢得大选的大部分伊斯兰主义者已接受适用民法而不是伊斯兰教法的国家原则,既不疏远宗教,也不通过法律强制推行宗教。穆尔西和穆斯林兄弟会任何企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做法都将遭到民众的反对。
第三个重大的现实是人民对宪政民主政府体制的欢迎。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面临着战争、主权及国家建设等殖民地时期之后的挑战,因此民主几乎算不上国家的首要任务,遑论政权的目标。如今,民主的倡导者包括那些直到最近还将民主谴责为“非伊斯兰”的人,还包括那些甚至连民主的概念和内涵都无法完全定义的人。
与此同时,在2011年1月之后引起极大骚动的力量将继续驱动或抑制变革。
安全组织、军事梯队、官僚主义和旧寡头政治发动绝望的复辟,但未来不属于他们。尽管这些反动势力在缺乏变革和持续的混乱中继续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但其独裁发展受到非议。
革命也释放了伊斯兰主义和其他长期压抑的原始愤怒。考虑到埃及经济与国家机构的可怕状况,伊斯兰主义者并没有针对遗留给他们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然而,人们期望他们的领导人一旦大权在握,拿出的是成绩,而不仅是喊喊宗教口号。
随着政治化的伊斯兰教在塑造未来方面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发展的强权政治也将塑造伊斯兰主义运动。他们可以选择,要么成为穆斯林民主主义者,要么失去他们的民主成果。
大事记 穆尔西上台后的埃及政坛博弈
今年5月和6月,埃及举行两轮总统选举,来自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候选人穆尔西当选总统,成为自去年2月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首位民选总统。6月30日,穆尔西宣誓就职,尽管军方向其移交权力,但穆尔西及其背后的穆兄会同军方以及世俗势力的政治博弈一直没有停歇。
7月8日,上台仅8天的穆尔西就颁布总统令,要求6月中旬被埃及最高宪法法院解散的人民议会(议会下院)恢复立法工作,直到新议会选出。10日,最高宪法法院裁定,中止执行穆尔西发布的重启人民议会工作的总统令。11日,穆尔西办公室宣布,总统“尊重”最高宪法法院的裁决。
7月24日,总统穆尔西宣布甘迪勒为新总理人选。8月2日,由35名内阁成员组成的新政府宣誓就职,但来自军方的代表仍把持国防部和内政部等要害部门。
8月12日,穆尔西解除了国防部长坦塔维和总参谋长阿南的职务,任命原军队情报首长塞西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兼国防部长,任命原第三军团司令苏卜希为总参谋长。穆尔西当天还解除了海军司令、防空军司令和空军司令的职务。他还下令取消军方6月发布的补充宪法声明,同时颁布了新宪法声明,收回立法权。
10月10日,开罗刑事法庭裁定24名涉嫌攻击示威者的前政要无罪。穆尔西11日下令解除总检察长职务并任命其为驻梵蒂冈大使,但仅在两日后又迫于压力同意其保留原职。
10月12日,数千名总统穆尔西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在解放广场对峙,前者要求重新审判涉嫌在去年攻击示威者的前政要,后者要求再次解散制宪委员会。此后,双方发生暴力冲突。
11月22日,穆尔西颁布宪法声明,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总检察长,强调在新宪法颁布及新议会选出前,总统发布的所有总统令、宪法声明、法令和政令均为最终决定,任何方面无权更改。穆尔西随后更换了总检察长。新宪法声明公布后,埃及多座城市爆发反对宪法声明和支持宪法声明的大游行,多个城市发生暴力冲突。新宪法声明同时引起埃及司法机构强烈反对。
11月30日,埃及制宪委员会投票通过宪法草案最终版本。新宪法草案初稿于10月10日公布。
12月1日,穆尔西宣布,本月15日和22日按地域分两个阶段举行宪法草案公投。
12月9日,穆尔西颁布新宪法声明,宣布完全废除11月22日颁布的宪法声明,但原定本月15日进行的宪法草案公投将如期举行。
12月14日,数万名反对者在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举行示威游行,再次要求总统穆尔西推迟公投、重新组建制宪委员会、起草一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新宪法。与此同时,为了给公投造势,穆兄会成员和穆尔西支持者在开罗纳赛尔城举行大规模集会,呼吁所有埃及公民在15日走进投票站,投下赞成票。
特别企划: 叙利亚 没完没了的战争
叙利亚问题让人们看到国际安全治理的困境,感受到大国关系相对平衡表象下的暗流。
日前,美俄高级别外交官员与联合国—阿盟叙利亚问题联合特别代表卜拉希米会面,探讨制止叙利亚内战之道。然而,政治解决危机的“共识”再次搁浅。问题的症结,依旧是叙利亚现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在政治过渡进程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换句话说,巴沙尔·阿萨德是否要随着政治进程的开启从叙利亚政坛消失。
当地时间12月13日,叙利亚盖泰纳发生一起汽车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6人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另有23人受伤。
巴沙尔·阿萨德的确可以当选2012年“风云人物”。叙利亚内战已经打了21个月了,旷日持久的战事日趋复杂化、地区化和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巴沙尔·阿萨德本人的命运浓缩了国际社会围绕一个主权国家政权接续更迭问题的重大理念对立,折射出某外部大国运用传统地缘政治手段时的冷酷无情。叙利亚问题让人们看到国际安全治理的困境,感受到大国关系相对平衡表象下的暗流。
叙利亚内战已造成超过4万人死亡,大约50万人沦为跨境难民,国内流离失所者更多。据联合国报告显示,2013年叙利亚大约有400万人需要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冲突还对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不断恶化的局势表明,打是打不出一个和平局面的。战争不仅会拖垮这个国家,同时还严重冲击地区的和平稳定。
叙利亚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政治解决。在这一原则上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卜拉希米与美俄代表会晤时重申,政治解决方案应该以今年6月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日内瓦外长会议公报为依据,尊重叙利亚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由叙利亚民众主导政治过渡进程。然而,在如何“过渡”问题上,外部大国有全然不同理解。俄罗斯等国认为,巴沙尔·阿萨德去留应由叙利亚民众决定。美国坚持巴沙尔·阿萨德不能在过渡政府担任任何角色。一些国家不断加大对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支持力度,推动叙利亚内战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显然难以发挥建设性作用。
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钥匙掌握在叙利亚人民手中,选择什么样的政府,是叙利亚人民的权利。然而,要让打红了眼的冲突双方坐下来开启政治对话进程,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推动。外部国家惟有放弃一己之私利,努力弥合分歧,才能平衡地做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两方面工作,敦促双方全力实现停火止暴,实施包括分地区、分阶段停火等在内的有效停火步骤,扩大停火范围,实现脱离接触,最终结束一切武装冲突和暴力行为。
新年即将来临。令人遗憾的是,叙利亚迎来和平的积极迹象尚未出现。叙利亚内战再度“跨年”,不仅是叙利亚人民的不幸,也是国际社会的悲哀。
大事记 安南的叙利亚斡旋之路
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科菲·安南2日在日内瓦宣布,他将于8月底特使任期结束后不再续任该职。
叙利亚2011年3月中旬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此后,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
2012年2月16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份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呼吁联合国任命一位特使,为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进行斡旋。2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阿盟秘书长阿拉比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任命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叙利亚危机联合国与阿盟联合特使,就叙利亚问题进行斡旋。
3月7日,安南抵达埃及首都开罗,与阿盟秘书长阿拉比、埃及外长阿姆鲁等就叙利亚局势举行了会谈,开始了叙利亚斡旋。3月10日,安南访问叙利亚,分别与叙利亚政府及反对派组织进行了会谈。随后,安南还访问了卡塔尔和土耳其,并在土耳其会见了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全国委员会”领导人。
3月16日,安南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与安理会视频连线,汇报赴叙斡旋有关情况,并向叙利亚政府提出了有关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六点建议。
3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主席声明,全力支持安南的斡旋努力,支持安南提出的解决叙利亚问题六点建议,要求叙政府与反对派在联合国监督下停止一切暴力行为,确保人道主义援助及时进入。在安南的斡旋下,叙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于4月12日开始实现停火。为有效监督冲突双方停火,联合国安理会还设立了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联叙监督团)。
由于反对派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坚决要求巴沙尔下台,叙有关各方违反停火的事件不断增加,叙当局和反对派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停火协议未能得到实质意义上执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强行推动叙利亚的“政权更迭”,使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难度增加。
根据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的联叙监督团延期决议,安南需要在15天内就叙利亚局势提交报告。这意味着安南需在8月2日或3日提交报告。
目前,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双方在首都大马士革、北部城市阿勒颇的交火仍在继续。开启叙利亚和平进程仍任重道远。
大事记 叙利亚危机以来发生的重大爆炸袭击事件
1月6日,大马士革市中心迈丹区一警察局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25人丧生,46人受伤,其中大部分为平民。
2月10日,叙第二大城市阿勒颇发生两起恐怖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8人丧生,235人受伤。
3月17日,大马士革市区相继发生两起针对叙安全机构的汽车爆炸袭击事件,造成27人死亡,140人受伤。
5月10日,叙首都大马士革发生两起爆炸事件,造成至少55人死亡,372人受伤。
5月25日,叙中部霍姆斯省胡拉地区发生一起92人惨遭屠杀的严重流血事件,其中包括32名不满10岁的儿童。
6月28日,位于大马士革郊区的叙利亚新闻电视台总部遭袭,3名该电视台记者遇难。
7月18日,叙国家安全总部遭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包括叙正副国防部长、情报局长等在内的多名高官遇难。
8月28日,大马士革郊区扎尔马尼地区发生一起严重的汽车爆炸事件,造成12人死亡、48人受伤。爆炸现场附近当时正在举行一个葬礼。
9月9日,阿勒颇发生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事件,造成27人死亡,另64人受伤。
特别企划: 【“持久战”之二:东亚岛屿主权争端】
2012年,东亚局势因数个岛屿的主权争端而变得很不平静:因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纷争,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变得势同水火;围绕钓鱼岛问题,日本多种势力蠢蠢欲动,妄图煽动日中两国对立;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上,俄罗斯和日本仍僵持不下。
岛屿虽小,主权事大。围绕岛屿的主权纷争在全球范围并不鲜见。但东亚的岛屿主权争端何以在近期突然升温?纷争的后续影响如何?各方又应如何缓和局势、解决争端?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有关当事国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客观理性地解读东亚岛屿主权争端的因与果。
北京时间12月13日10时许,中国海监B-3837飞机抵达我钓鱼岛领空,与正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中国海监50、46、66、137船编队会合,对我钓鱼岛开展海空立体巡航。期间,中国海监编队对日方进行了维权喊话,严正声明我国政府立场,要求日方船只立即离开中国领海。这是从中国海监B-3837飞机上拍摄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画面。 新华社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双方早已约定利用这个机会,推进两国关系继往开来,推进国民心与心的交流。但今年年初以来,冲绳县石垣市议会议员、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相继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破坏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日方挑衅的原因是近年来日本国内问题频出,看不到也找不到出路,焦虑感渐渐增强并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构成民众过激情绪的基础。此外,日本政界的结构不断调整也是一个原因。眼下又是大选逼近,国会斗争日趋激烈,领土问题便成了表现“爱国心”的试金石。在国际因素方面,争端升级也是美国要继续将日本控制在其全球战略中的精心打算。
日本外务省国际情报局前局长孙崎享:野田政权一直想方设法讨好美国,并认识到美国期待日本与中国进行对立。而美国国内支持对华采取敌视政策的人们也很清楚,靠美国单独在亚太采取军事行动比较困难,必须借助日本等周边国家。钓鱼岛事态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以升级,并非单纯地忽然复杂化。此外,鉴于日本当前经济形势愈加严峻,政治家凝聚民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外树敌。
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研究委员南相久:韩国总统李明博日前登上独岛视察,日本媒体说是“政治作秀”,但登岛其实与李明博提升自身支持率并无实际关联。李明博登岛主要是希望表明其对坚持独岛主权的意志,其次也有政治策略的考量。相反,日本借岛屿纷争解决国内政治问题的考虑似乎更多一些。随着国会选举临近,执政的民主党至今在外交安保方面毫无建树,所以期望借李明博登岛一事大肆宣扬,试图建立民主党外交强硬态度的印象。
日中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小野寺喜一郎:因政治纷争和灾后重建等因素影响,日本国内普遍存在一种挫折感和封闭感,百姓内心焦急、失去自信。这种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的心态,影响了对华关系以及日本看待世界的态度,并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邻家有粮仓,我就很生气”,这种狭隘的思想目前广泛存在于日本社会。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整个东亚地区正成为大国争夺的舞台,也诱发了近期岛屿主权争端的升级。遗憾的是,东亚地区目前缺乏统一的安全保障机制,已有的东盟地区安全论坛、美日和美韩军事同盟不仅无法解决当事国之间的主权纷争,反而成为争端激化的诱因之一。
金嬴:从历史渊源上,中日、韩日的岛屿主权争端性质接近,就是日本是否反省、忏悔其近代化过程中对邻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否遵守战败后的承诺。
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曾严重伤害中日关系,日方在处理该事件时出现两点令人担忧的动向:第一,不承认钓鱼岛有领土争议;第二,不承认中日过去搁置争议的共识。这是重大的变化。而就美国战略调整而言,让日本与邻国之间保持可控的适度紧张关系,有助于日本依附美国,也将有助美国让日本为其国家利益做出更多贡献。
孙崎享:岛屿纷争已经对日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日中本来应为继续发展、深化两国关系而努力,但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人的做法却顺应美国意愿,与日中关系发展进程背道而驰,或将使日中双方两败俱伤。当前,钓鱼岛归属亦或日本政府试图“国有化”岛屿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症结。最关键的是,有人利用这一机会妄图刺激中国。
卢贾宁:领土争端无疑将影响争议双方的往来和合作。比如,日韩目前已取消原定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的双边会谈,友好城市交往也因岛屿纷争受到限制,官员部分互访活动被取消。
需要警惕的是,东亚岛屿主权争端激化造成地区局势紧张,给希望浑水摸鱼的美国提供了机会。美国希望借此挑起当事国矛盾,从而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并妄图趁势从当事国获得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军事基地等特权。
南相久:尽管近期岛屿纷争升级,韩日关系未来“回温”的可能性很大。鉴于双方对亚太、国际以及经济关系的考虑,韩日都是密不可分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韩日大选结束后,双方新政府将延续合作的方向。此外,韩中两国也日渐需要相互合作。中日韩将在朝鲜问题等方面延续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向。
石原购岛狂言掀波澜
【日本《读卖新闻》4月18日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他访问的华盛顿闪电般宣布了购买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的计划。此举意在牵制中国,同时对于迄今在国境政策问题上比较消极的民主党政权来说,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石原在演讲中对民主党政权在处理边境岛屿问题上的做法横加指责。他表示:“按照现政府的态度,(尖阁群岛)危在旦夕”,“东京将捍卫(尖阁群岛)”。
据知事身边的人透露,为了给日本政府以强烈的冲击,此次计划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运作的,在时机安排上正好配合石原访问华盛顿。
石原慎太郎 新华社发(关贤一郎摄)
【日本《东京新闻》4月18日社论】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明了希望由东京都来购买部分尖阁群岛的想法。其目的是让政府的对华外交起波澜,然而东京都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希望将纳税人的钱用到实处。
据说早在去年末,东京都就已与所有者就土地买卖问题基本达成协议,但当时并未立即公布这一消息。之所以选择在美国首都公布购买的计划,目的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尖阁群岛问题。
要维护日本对尖阁群岛的实际控制,自然需要在涉及领土、领海和领空的问题上采取坚决态度,但一味刺激中国舆论只会适得其反。
【日本《读卖新闻》4月18日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17日提出“购买尖阁”构想,旋即在野田政府激起阵阵涟漪,以至于官房长官藤村修在傍晚的记者会上表示将讨论对尖阁群岛进行国有化。
石原提出这个可谓“异想天开”的方案,背后是他对民主党政府怀有焦虑,民主党2009年执政以来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反应迟钝,并对华推行“软弱外交”。受石原影响,野田政府似乎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美国全球邮报网站4月17日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因经常发表民族主义和富有争议的言论而为人所知。现在他又一次发表了这类声明。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石原慎太郎表示他希望利用政府资金购买三座争议岛屿,从而卷入了中日之间一个激烈的长期领土争端的中心。
石原慎太郎的言论肯定会影响今年东京与北京修复两国关系的努力。今年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40周年。
大事记 钓鱼岛事件
3月2日,日本内阁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公布了39个无人岛名称,其中4个为中国钓鱼岛附属岛屿。
3月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国国家海洋局对中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
3月16日,“中国海监50”、“中国海监66”组成的中国海监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巡航执法。
4月17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抛出东京都政府“购岛”图谋,并高调发起募捐活动。
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宣称,政府正就购买有关岛屿并实现“国有化”进行综合研究。
7月24日,野田在参议院接受质询时称,政府已着手筹措预算,正式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
8月,中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覆盖钓鱼岛。
8月15日,中国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在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时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撞击,保钓船采取冲滩的方式冲上钓鱼岛主岛。
8月19日,包括数名地方议员在内的10名日本人登上钓鱼岛。
9月2日,日本东京都调查团25人乘坐包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非法调查。
9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同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进行了交谈。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和钓鱼岛问题表明了中方立场。
9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发表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指出“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
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与所谓的“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对中国的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等3座岛屿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中国国家海洋局印发《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与保护办法》。中国开始发布钓鱼岛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预报,预报内容为海浪、海温及相关海洋环境要素,预报时效为24小时。
9月14日,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这是中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后,中国海监首次在钓鱼岛海域开展的维权巡航执法行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管辖。
10月30日,中国海监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进行例行维权巡航,并对进入我领海非法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同时严正声明我国主权立场,并对日船实施了驱离措施。
12月13日,一架隶属于中国国家海洋局的飞机出现在钓鱼岛上空,日本航空自卫队随即出动数架F—15战机前往事发区域。
特别企划: 钓鱼岛 中国声音
【“持久战”之三:美国总统大选】“马拉松式”美国总统大选1月开锣
当地时间1月3日晚,美国一个人口只有300万,面积不足15万平方公里的小州艾奥瓦州将吸引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当天,美国共和党将在这里举行总统大选首场预选,由此拉开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序幕。美国总统大选程序复杂,将持续近一年的时间。在繁杂的预选程序后,最重要的全国选举将在今年11月举行。
3日晚,6名来自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将接受艾奥瓦州大约12万共和党支持者的“挑选”,这些支持者将在艾奥瓦州99个县大约1700个地点举行会议,选出该州28个代表,参加预计于8月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而全国代表大会将选出代表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最后角逐总统宝座。
尽管不是直接选举本人,但对共和党6名候选人而言,只要赢得多数代表支持,也就被认为赢得了该州预选。而赢得最底层选民的支持,是这一切的最关键。
目前,支持率领先的三名竞选人分别是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罗姆尼、得克萨斯州众议员保罗,以及宾夕法尼亚州前参议员桑托勒姆。此外还有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得克萨斯州州长佩里,以及明尼苏达州众议员巴克曼参选。
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也已宣布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但因支持率垫底,洪博培已基本放弃了艾奥瓦州的选战,全力备战新罕布什尔州预选。
在共和党方面紧锣密鼓的展开预选之时,民主党方面依然静悄悄。总统奥巴马有充分时间准备最后的决战,而目前的共和党预选,刚好为他提供了了解对手的良机。美国白宫2日说,奥巴马将于当地时间4日赴俄亥俄州,在当地一所中学就经济问题发表讲话。分析人士认为,2012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将成为奥巴马是否能竞选连任的关键。
同共和党一样,民主党方面也将在各州选举该党全国大会代表,再由这些代表选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从历史上看,由于以往最终胜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数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拔得头筹,所以这两州预选结果格外引发关注。
从目前民调来看,罗姆尼、保罗和桑托勒姆在艾奥瓦州名列前三名,不出意外的话,胜者将从这三人中产生。罗姆尼因拥有2008年参选经验、州长经历、充沛的竞选资金及强大的竞选团队等,被认为可能成为共和党“自然而然的总统候选人”。但其政策主张多次变化,被指“虚假保守派”,其摩门教背景也让基督教主流社会“心存疑虑”。
76岁的保罗是共和党内“另类”,其部分主张非常极端,如一旦当选就废除能源部、教育部、商务部和美联储,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等,这让共和党主流对他敬而远之。桑托勒姆在一些社会问题上也立场极端,如强烈反对同性恋及堕胎等。
就共和党预选整体形势而言,金里奇也有最后胜出可能。由于从政经验丰富、政策主张保守、口才出众以及知名度高,金里奇在最近两月选情异军突起。但他的历史包袱也很重,如两次婚姻都因婚外恋结束,任议长时导致政府关门被迫辞职等。
对奥巴马而言,不受丑闻困扰、没有出现重大政策失误、拥有强大竞选团队和筹款优势,以及击毙拉登、通过“幕后领导”推翻卡扎菲的统治、结束伊战等,都为他成功连任加分不少。但如美国经济疲弱长久得不到改观,也将拖累奥巴马的选情。但无论如何,共和党内“非主流”、“另类”和“极端”参选人脱颖而出,显示奥巴马应不会遭遇强有力的挑战。
奥巴马 缘何赢得连任?
2012年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现任总统奥巴马战胜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成为二战以来在失业率高于7.2%的情况下首位实现连任的总统。
今年美国大选的主题是经济。美国经济3年多来复苏乏力,迟迟未能走出困境,罗姆尼问鼎白宫本应胜算很大,但他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治理能力特长,特别是在竞选期间屡屡犯错,导致痛失良机。
竞选期间,罗姆尼阵营将主要精力浪费在攻击奥巴马的政策上,却未能为经济解困开出良方。他提出的创造就业方案内容空泛,其主张全面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和保持庞大军费支出的经济计划被认为是一道无解的数学题。
12月1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雷德福德,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后与一名支持者击掌。
在9月公开的一段录像片段中,罗姆尼指责47%的美国人吃政府救济,不负责任,落下了一个不懂百姓疾苦的富人的负面形象,使其选情遭受致命重创。
相对失误连连的罗姆尼,奥巴马拥有一系列优势:在任总统独有的行政资源、美失业率适时回落、少数族群的普遍支持等。当然,“桑迪”飓风也在关键时刻帮了他一个大忙。
首先,奥巴马作为现任总统在寻求连任方面拥有传统优势。奥巴马无需像罗姆尼那样为赢得党内提名而“过五关斩六将”,同时可动用行政资源提前开始战略布局。奥巴马力推汽车业拯救方案,保住在密歇根、俄亥俄等“摇摆州”的大量就业岗位,也在选举中获得了丰厚回报。他实施的不遣返幼年时入境的非法移民新政策,深受拉美裔选民广泛欢迎。
其次,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里虽未快速复苏,却在缓慢回升,尤其是今年房产市场回暖明显。9月份失业率及时回落到7.8%,选前未再突破8%的心理关口,这提振了民众对经济向好的乐观情绪,美国人的经济信心在10月底回升至4年来的最高点。奥巴马提出“前进”的竞选口号,强调他已扭转经济颓势,国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因此不能后退,只能前进,恳求选民再给他一个机会。他的这一诉求很有说服力。
再者,奥巴马是具有草根背景的第一位少数族裔总统,与罗姆尼作为白人精英阶层代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凭借个性魅力和亲和力,奥巴马在女性、年轻人和少数族裔中的支持率上拥有较大优势。同时奥巴马阵营在“摇摆州”的基层组织严密,通过广泛布点,积极开展拉票活动,大力鼓动支持者提前投票,也对奥巴马胜选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在选情胶着的关键时刻,“桑迪”飓风10月29日突然袭击美国东海岸。奥巴马暂停一切竞选活动,全力指挥抢险救灾,为自己加分不少。他的做法甚至赢得来自共和党的政敌、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的罕见赞赏。
不过,奥巴马虽然成功连任,但在激烈选战后,美国社会种族裂痕加深,国会政治僵局依旧,经济形势严峻,卸去连任压力后的奥巴马,在第二任任期内无疑面临不少挑战。
罗姆尼 败选令共和党陷入混乱
【美联社波士顿12月1日电 】米特·罗姆尼选举失败的阴影笼罩着陷入混乱的共和党。
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罗姆尼都充当着共和党的门面。自从11月6日选举失利后,他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幽灵。他隐居在南加州的家中悄然忍受着选举失利的后果。他只是短暂地出现了一下,参加11月29日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举行的私人午宴。
美国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资料图)
虽然很多人对他失败后迅速从政界隐退表示欢迎,但这在共和党内造成了一种权力真空。这使得共和党失去了掌舵人而陷入内讧。共和党内爆发了二三十年来最激烈的政策争论,各种有关党派前途的看法甚嚣尘上。
消息人士说,罗姆尼在波士顿总部最后一次会晤选战工作人员时承诺,他会继续成为“共和党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但是迄今为止,他对国会有关加税等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提出有力见解,而这些问题可能影响每个美国人。
最近财政部拒绝称中国为“货币操纵国”,他却未能就此发表评论。然而过去18个月中,宣布中国为货币操纵国一直是他标志性的选战话题。他同奥巴马会晤后没有发表公开讲话,而是迅速地再次隐身。
“茶党快车”组织主席埃米·克雷默说:“现在我无法告诉你谁是共和党领导人。目前存在着空缺。”
共和党正在为其身份苦苦挣扎。党内官员则乐观地认为,目前担任州长和国会议员的许多年轻领导人将会很快崛起,来帮助巩固和统一共和党。
大事记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
2012年1月3日,美国中西部的艾奥瓦州在超过1700处选举点举行总统选举首场预选,拉开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序幕。
3月6日,“超级星期二”,十余个州同时进行共和党初选。
8月27日-30日,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总统候选人人选。
9月3日-6日,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奥巴马为总统候选人。
10月3日-22日,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进行4场电视辩论。
11月6日,全国大选选民投票日。
12月17日,选举人团选出总统。
2013年1月6日,参众两院宣布获胜者。
2013年1月20日,新总统就职典礼。
特别企划: 【“持久战”之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三周年:信心和决心能抵御解体之“狼”
2009年10月20日,希腊宣布财政陷入赤字危机,被媒体视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3年来,每到重要节点,“狼来了”的呼声此起彼伏,欧元区将解体的预测不绝于耳。最近西班牙国债信用被降级、希腊能否获得新援助又引发“狼来了”的喊叫声,成为10月18日开幕的欧盟峰会之焦点。
然而,欧元区解体“这匹狼”迄今还没从地平线上出现,这是为什么?应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一体化自身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12月14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右)和欧盟轮值主席国塞浦路斯总统赫里斯托菲亚斯在欧盟峰会结束后举行记者招待会。为期两天的欧盟冬季峰会14日闭幕。 新华社记者闫婷摄 纵观战后欧洲的发展,一体化是主旋律,给欧洲带来了持续和平与繁荣,这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欧元的引入是欧洲一体化的重大成果,其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而非经济的自然产物。回想欧元处于酝酿阶段之时,时任德国央行行长卡尔·波尔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欧元出现“还要等上100年”。
然而,在一批欧洲政治精英们的推动下,欧元在世纪之交正式面世。这不仅改变了人类文明关于主权的一般概念,而且大大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洲的繁荣。反过来说,欧元区会不会解体,严格来说不仅要看经济,更重要的是在于欧洲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为什么当希腊政府去年事实上已经破产,欧洲人还是通过债务减记、提供有条件援助等方式让其留在欧元区。
其次,欧洲的自我救助、自我修复能力不可低估。应该说,从欧元面世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经济经历了一段黄金期,欧元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尽管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双重打击下,德国、法国以及其他中北欧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未萎靡,德国去年经济增长率甚至高达3%。更何况,整体上欧元区的经常账户是盈余的,其整体财政赤字占比远比美国低,因此“欧洲人自己能解决债务危机”的说法,并非虚言。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救助与“财经纪律”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国家利益和欧盟整体利益间找平衡。欧洲人为此一直争吵不休,预计也将是此次欧盟峰会的焦点。三年来,欧洲一直在展开“挤牙膏式”救助,跌跌撞撞发展到今天,终于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救助架构:一是欧洲稳定机制展开有条件救助,二是欧洲央行启动“不封顶”直接货币交易计划进行“兜底”。换句话说,无需外援,欧洲依靠自身力量已经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既然如此,为什么经常有人喊“狼来了”呢?
主要是一些人仅从市场投机角度来看待欧债危机,依循债务收益率、债务评级之类的经济指标轻下结论。一看到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超过某个所谓的警戒线,就高呼“欧元区不行了”。
希腊依然是欧元区的头号“定时炸弹”。虽然雅典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紧缩和经济变革措施,但这些措施是否落到实处仍值得怀疑。希腊一国退出尚“可控”,但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南欧国家集体退出,将会给全球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另外,美国和英国一直有打压欧元的战略意图,巩固美元霸权。欧元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展成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和贸易货币,现钞流通量甚至超过美元居世界第一,威胁到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警告:“欧元将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储备货币。”
欧债危机的核心症结是竞争力问题。欧元区内部,尤其是欧洲申请全面救助的债务危机国家与中北欧在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如何缩小地区失衡问题,是欧洲的一个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财政紧缩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欧洲面临的另一个悖论。少花钱固然好,但发展经济就得多花钱,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欧债危机让欧洲分化,“双速欧洲”、“多速欧洲”越来越成气候。英国去年12月反对“财政契约”,多少有点自绝于欧洲大陆,德国主导的“柏林俱乐部”已决定甩开英国另立炉灶。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欧元向何处去?有人迷茫,有人极端,有人理智,欧洲正流行“头脑风暴”。应该看到,主流的意见依然是强化欧洲一体化而非倒退,信心和决心是抵御欧元区解体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危机治理:山重水复仍无路
2009年10月20日,希腊宣布财政陷入赤字危机,被媒体视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3年后的日前,即10月18日至19日,欧盟秋季首脑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外界对此次会议并不乐观,对欧元区的担忧升温。
路透社报道说,德国日前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欧元区危机爆发近3年以来,大多数德国人首次对欧元能够平安度过危机持怀疑态度。调查由德国阿伦巴研究所进行,并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
12月1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领导人参加欧盟峰会合影。欧盟首脑当天开始在布鲁塞尔举行为期两天的冬季会议,重点讨论制定经济与货币联盟蓝图等问题,还将讨论欧盟财长会议刚刚达成的银行业联盟的协议,希腊、西班牙的形势与欧盟的救助计划以及其他内政、外交问题。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引发欧元区危机的希腊已连续第五年陷入衰退,且正在竭力实现国际贷款方三驾马车设定的财政目标。三驾马车仍在评估向希腊政府提供1300亿欧元(约合169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研究显示,大约64%的德国人认为希腊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只有1/3的德国人认为,希腊退出欧元区将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正面效应。多数德国人“非常担心”欧元区的问题,并确信最糟糕的阶段尚未到来。有大约2/3的德国人担心救援措施的成本将在财政上拖累德国。
尽管悲观情绪上升,并无迹象显示德国人背弃了欧元和欧洲,多数受访者依然希望保住欧元。研究还显示:“即便对欧元的信任度降到了低点,但人们也没觉得重回本国货币会是良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呼吁西班牙和意大利申请欧元区援助以遏制欧债危机恶化的势头,这遭到意大利拒绝,西班牙可能会单独申援。
该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表示,欧元区基本已令所有必要措施就位,来确保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实施痛苦的经济改革的同时,能够继续在市场中融资。短期而言,针对这两个欧元区二线国家制定计划至关重要。
希腊完成就新一轮紧缩方案与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本星期三,外界似乎看到希望,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央行的代表结束雅典之行时称,已与希腊就多数财政细节和改革措施达成共识。希腊政府计划实施削减115亿欧元的新紧缩措施,以符合欧盟、欧洲央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权“三巨头”的要求,作为获得下一笔315亿欧元救助贷款的条件。但是,希腊工会18日举行全国性大罢工,抗议政府的新紧缩计划。这是希腊自爆发债务危机以来的第20次全国大罢工。
欧盟领导人在峰会上就促进增长与就业、银行业联盟的进展以及未来财政、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解决希腊债务危机依旧是欧元区的头等问题。德国智库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希腊退出欧元区具有令欧洲甚至是世界发生大灾难的风险,可能引发一场全球经济危机。还有欧盟专家和官员近期表示,除了希腊和西班牙等不确定因素外,欧元区目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欧元区还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欧债危机爆发3年来,某国信用降级,某国要退出欧元区,欧元区要解体的言论时时传来,而欧元区各国领导人坚称不会轻易放弃欧元区。欧债危机原因复杂,欧元区各国难以一时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欧元区的危机难以迅速好转。
大事记 欧债危机在2012年
1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行30亿欧元的30年期国债。所得款项将平均分配给葡萄牙与爱尔兰,作为向这两个国家提供财政救助的一部分。有助于改善葡萄牙与爱尔兰的偿债持续能力,并有利于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恢复。 欧债危机2012年四大风险 背景资料:欧债危机大事记
2月29日,欧洲中央银行再次通过三年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业注资,总额超过5290亿欧元(约合712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欧洲央行在两个多月时间内向银行注入的流动性超过1万亿欧元(约合1.3万亿美元)。
3月30日,欧元区财长会议同意将欧洲救助基金规模扩大至8000亿欧元(约合1.06万亿美元)。会后发表的声明说,规模为5000亿欧元(约合6644亿美元)的ESM(欧元区国家对欧洲稳定机制)将自7月启动,成为欧元区国家金融救助的主要工具。
6月28日,为期两天的欧盟夏季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期间,除了增长计划和“增长契约”之外,欧盟领导人还将就如何缓解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融资压力、如何完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等问题进行讨论。28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宣布,欧盟各国领导人已就价值12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计划达成一致。
7月5日,欧洲中央银行月度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从1%下调25个基点至0.7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是欧洲央行自2011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10月8日,欧洲稳定机制正式生效。该机制开始运转后,将取代计划运行到2013年中期的欧元区临时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
特别企划: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