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于音 实习生 孙苗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日前,《电影中国》主编“木雕禅师”在微博爆料称:“虽然今年国产电影有八成亏本,但影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月收入超过6万元。 ”一时间将影评人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不禁感叹:“原来当影评人这么赚钱! ”
虽然“月入6万”被业内人士认为“太夸张”,但如今影评人受邀提前看片,枪稿、红包稿、人情稿的确“满天飞”。由于提前被请去看片的大多是导演的朋友、私交关系好的影评人,盛情之下难免给出一片喝彩。这两年,不少影评人逢片必赞,遭到不少网友“围攻”,以至于影评人的话也变得越来越需要推敲。有意思的是,就连发布这条微博的“木雕禅师”本人,也是一位“退役”影评人,曾因发布攻击性影评被人揪出,尴尬一时。
发展
从学院派到发烧友,网络时代人人皆写手
其实国内最早的影评人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候,影评人多供职于某家报纸,定期发表影评,由报社提供稿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从事影评工作的大都是国有单位的文艺研究工作者,他们的影评不乏专业知识,也有理论作支撑,对电影创作者有着不小的影响。
而今活跃在评论界的影评人则有地道的“学院派”,像知名影评人L先生研究生期间念的是文艺评论,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因工作之便大量接触电影,这为他写影评打下底子。 “我第一次写影评要追溯到1979年,那时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给杂志投稿但没成功,后来大规模写影评是在一个任出版社编辑的同学推荐下开始的,1998年还出了一本书。 ”
还有一些影评人是70后电影发烧友,最初混迹于各大录像厅,而VCD、DVD的普及给了他们与电影亲密接触的机会。影评人“图宾根木匠”走上影评人之路就源于大学本科时录像厅的观影经历,“那时我读法学,每学期的课就两节,头一节找课搭子,末一节听老师划考试范围。其他时间都在干别的。学校附近录像厅放通宵录像,我在那儿看了不少著名文艺电影,很多都因为封皮咸湿才有幸被录像厅老板相中,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 ”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一群喜爱电影的文艺青年开始在各大论坛电影版发帖。影评人C先生大学读历史专业,因为空闲时间多,开始大量看片、写影评,“最初还没有集体场所收容我们这些影评,后来才出现豆瓣网、时光网。 ”“图宾根木匠”认为,现在的影评人群体的阵地从BBS论坛发展到豆瓣网、时光网。在C先生看来,前几年博客是很多影评人的阵地,但随着微博的兴起,碎片化的传播成为主流。
时下的全职影评人数量极少,C先生分析说:“如今报纸上很少有开辟影评专栏的,所以写影评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大部分人都有本职工作,这其中有学生、教师、媒体、还有电影从业者,很少有人将影评人作为专职。 ”比如微博上不少人认证为影评人,但其实都各有主业,像张小北是影评人,但实际上是央视编导,现在兼做编剧和预告片推广;魏君子是影评人,但他还是新浪
娱乐策划部负责人,也是编剧、作家。正如“图宾根木匠”说的,如今的影评人不能算是一个职业,不论什么职业的人都来写。L先生也说:“现在的影评人群体鱼龙混杂,他可能供职于媒体,或是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也有可能与电影这个行业没什么关系,写影评只是兴趣或副业。 ”
沦陷
从真性情到人情稿,影评人的话没人信
专业的电影网站豆瓣网2005年创办,时光网则于2007年创办,不少成名较早、很有资历的影评人最初都混迹于这两大网站,其中不少言辞犀利、见解独到的影评被影迷奉为“观影宝典”。知名影评人“木卫二”一直活跃在豆瓣网、时光网,于2007年开始从事专业电影新作评论,在多家平面媒体开设专栏,还会为上海电影节、戛纳电影节、金马奖等撰写影评,专业性和品质一直备受推崇。
但随着近几年电影市场红火,电影宣传越做越大,“拉拢”影评人也成了营销策略之一,发人情稿、撰写段子让影评渐渐变味了。影评人C先生透露,现在的片方往往希望在影片上映前就看到一片好评。资深电影宣传Y先生分析说,片方觉得投了钱,怕票房不好,“他们认为请人写夸赞的影评能形成对观众的引导,至少也能安慰自己。 ”于是,提前请影评人看片成为上映前必经的步骤。
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网中,人情永远避不开。 “在公映前看片本身就是福利,是人总会心软,难免会说些好话。 ”C先生说,“一个片子值80分,影评人看了给95分,我觉得浮动在 20分以内都可以接受。 ”对于“人情债”,“图宾根木匠”直言会影响影评的公正性:“你没有付出经济成本,人家毕恭毕敬请你去看电影,请你给影片提意见,你怎么好意思骂人家,伸手不打笑脸人啊,这就导致提前观影主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了。 ”
C先生则给记者透底说,现在片方提前请影评人看片,都会打招呼:如果觉得还可以就在微博说两句好话,如果觉得不好就别吭声了。“因为碍于面子,话越说越假,现在的影评已没人相信。其实这对文艺片最不利,如《万箭穿心》这片子是真好看,但国产片都被吹烂了,谁还信你? ”渐渐地,影评人信誉大打折扣,昔日的“观影风向标”几乎对票房没推动作用。资深发行人Z先生将影评人的功效当做 “锦上添花”:“我们做营销都是这么走下来的,每次宣传都习惯叫上他们。至于具体对票房有多大帮助,我认为是带动不了大局的。 ”“图宾根木匠”则坦言,“有些电影依赖网络口碑,但影评人决定不了口碑,口碑是要在公共舆论的环境里形成,是影评人和观众共同构成的。 ”
潜规则
拿片方红包占9成,一篇影评500到1000元
影评人如果为报纸、杂志撰写影评,自然有稿费。据悉,不少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知名影评人,稿费标准在十年前就已经是200元/千字。不过,十年过去了,有些报纸和杂志开出稿费标准依然是200元/千字。还有某专业电影杂志,给一般作者开出的稿费60到80元不等,专栏不过150元/千字。显然,如果做兼职影评人赚外快还好,做全职影评人光靠这点钱根本没法维持生计。
如今,影评人不单可以赚点媒体稿费,还可以为电影片方写影评、拿好处。在影片上映前,片方请影评人提前看片“给意见”是固定流程,给车马费也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宣传Y先生看来,现在影评人90%是收钱的,只有10%是不为片方红包所动,坚持自我观点。至于请影评人的预算,Y先生透露每部影片预算是1万元左右,“一般是按篇数给钱,不是按人来给的,1万元是付给20篇影评的,每篇500到600元,当然也有公司把钱涨到1000元了。 ”
发行人Z先生也透露,一部影片给影评人的预算在1万到2万元左右,“也有些特殊的,价钱会更高一点,但一篇影评的价钱就在500或1000元左右。 ”当然还有更夸张的,去年某魔幻大片上映前,就有传闻称片方给一些知名影评人开出5000元的价码,当时的确有人把这部片子夸上了天。
记者了解到,微博上某知名影评人因为以量取胜,最终被片方注意到,他的每篇影评都明码标价。按照知名度给报酬在“图宾根木匠”看来也很正常:“知名度高的影评人一篇影评达一两千,有时候有价无市。发行方宁可请一篇只要五六百元的,它是要数量,不在意见领袖身上花钱,而是找价钱不高的来宣传,制造一种铺天盖地的效果。 ”
高收入
月入6万不可能,微博转发付钱说明片方蠢
影评人拿红包不算新鲜事,关键是拿了多少钱。近日,“木雕禅师”在微博爆料称:“虽然今年国产电影有八成亏本,但影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月收入超过6万。”有网友不禁调侃说:“当影评人真赚钱。 ”还有网友不忘发影评后附带一句玩笑话:“有没有月入6万的活找我? ”
事实上,写影评月入6万的消息传开后,懂行的人都把它当成大笑话。影评人L先生回应说:“月入1万都不太可能,靠写影评一个月赚8000元都要在约稿不断的情况下。 ”“图宾根木匠”解释,所谓6万收入绝对不仅是写影评赚的,“肯定还包括其他工作,比如参与电影策划、兼职宣传营销、组织新闻发布会和其他公共活动,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如果只是写影评的话,一半都达不到,1千元一篇影评就很高了。 ”
除了月入6万的传闻,还有人爆料称影评人利用微博转发 “夸赞性内容”就有报酬,拥有10万粉丝以上的影评人微博转发一条就能得600到1000元的报酬,自己发一条原创微博收入更高。对此,L先生也有耳闻:“听说微博上10万粉丝转一条800元,5万粉丝转一条400元,但很多影评人粉丝数量并不高,片方还不如请另外那些粉丝数量更多的名人呢,宣传效果更好。 ”
“图宾根木匠”认为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但我没看到过,如果发一条微博就付几百元钱,那片方也太愚蠢了。 ”宣传Y先生解释说:“做宣传时请影评人来看,你觉得好就发一条微博夸赞一下,你觉得不好就拉倒。其实提前观影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聚在一起的一个机会,没人把它看成赤裸裸的交易,说给你多少钱你给我发一条微博是不可能的。 ”
那些靠谱和不靠谱的影评
NO.1:“交口”《让子弹飞》获认可
2010年,众影评人“交口”的《让子弹飞》用紧凑的剧情和大卖的票房证明影评人 “观影风向标”的地位,那时“影评人”的口碑还算令人信服。 《让子弹飞》上映在即,微博早在一周前就有了“交口”,所有评论都在叫好,该片几乎被捧为国产片神作。
不过,影评人一边倒的叫好之余,网络也出现质疑声。幸好观众对影片的反应证实了影评人的诚恳,上映后的两天,《让子弹飞》始终位于微博热门话题榜上,这让不少网友感慨:“交口”的终于不仅仅是影评人。值得玩味的台词、独特的想象力,影片被誉为“没有缺点就是这个电影的缺点”,如今该片的豆瓣评分仍高达8.8分,属于少有的佳作。
NO.2:宁财神被封“烂片试金石”
虽然从未自诩为影评人,但宁财神经常获邀提前看片,他也常在微博转发、推荐影片。细数这几年宁财神推荐过的影片,从风靡一时的短片《老男孩》、票房奇迹《失恋33天》到《最爱》、《钢的琴》……一直到近期上映的《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似乎只要主创和他稍有交情,宁财神都会不遗余力为影片叫好。
正因为推荐影片不加选择,宁财神被赐名“烂片试金石”,甚至有网友称:“宁财神推荐,必属烂片。 ”更为劲爆的是,近日微博ID为 “烂片通缉令”的网友直接披露:“宁财神收交口费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300多万粉丝,关系好的收600,没什么关系的转条微博收1000。”在接受采访时,宁财神并未正面回应“交口费”,坦言“推荐影片十有八九看人情”。 “好朋友的片子我帮忙转发一下,叫个好鼓个掌再正常不过,这就是人情世故,而且我也没‘怂恿’观众进电影院看。 ”
NO.3:“木雕禅师”注册小号发抹黑影评
去年国庆档《白蛇传说》和《画壁》斗得不亦乐乎,由“电影人吐槽专用”引发的微博影评大战也成为舆论焦点。据悉,在两片上映前,双方出品人代表杨子和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达成了“我们只说对方好,不说彼此坏”的协定,但突然出现的“电影人吐槽专用”却开始发微博捧《画壁》、攻击《白蛇传说》的影评。
最后杨子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掀起骂战的“电影人吐槽专用”的注册人和使用者,原来正是影评人“木雕禅师”,他当时的职务则是光线传媒的宣传总监。在强大压力下,该马甲只好黯然退隐江湖一夜清零,“木雕禅师”也引咎辞职,现任《电影中国》主编。作为影评人,“木雕禅师”本就难逃“红包”,但他却爆料有影评人“月收入超过6万”,此举也被不少圈内人当做笑话。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