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对于食品安全来说,2012年是重要的一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您一起简要回顾这一年中发生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虽然,事件的发生地绝大部分不在上海。事发后,本市各监管部门均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并以多种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确保了本市食品安全有序可控。但是,事件中暴露出的标准制订、企业诚信、添加剂使用、检测机构信息披露等问题仍然值得大家思考。
本报记者 陈杰 志愿者 李杰 周蕊
今年3月份的一篇新华社报道,把保健品螺旋藻推到了风口浪尖。大半年过去了,记者在市场上观察发现,螺旋藻的销售情况略显清淡。专家认为,标准的“盲区”,理解的不同,使争议容易出现。
【事件回放】
跌宕起伏的“铅超标”
今年3月份,“新华视点”记者在历时数月调查后发表文章称,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药店、超市、商场的保健食品专柜,购买了8大品牌的螺旋藻产品,交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在8个送检样品中,有6个样品的铅含量严重超标,最高的竟然超标820%。“蓝帽”(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审批或存利益链。新华社报道称,国家食药监局2月29日下发的相关通知显示,十余种螺旋藻“蓝帽”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
然而,就在一天多之后,事情就起了变化。3月30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公布专项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的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而先前媒体报道的绿A、汤臣倍健和金奥力等螺旋藻产品铅含量在该次检查中均未超标。
4月10日,国家食药监局回应,2月29日通知所涉及的13个产品是“监测”发现的“可疑产品”。而3月30日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
【市场走访】
有些店家已不卖螺旋藻
这两天,记者再次走访了上海一些药店与超市。在延长路上的一家药店,店员听说要螺旋藻,转身从货架的最上一层拿出来一个螺旋藻礼盒,擦了擦表面的灰尘。而且,这是这家药店销售的唯一一种螺旋藻产品。
“现在卖的都是合格的了,卖的情况还不错。”位于大宁大润发超市内的一家药房营业员向记者介绍着两种螺旋藻产品:“两个都是大牌子,不会受影响的。”记者在旁边等候了半小时,既没有人来购买,也没有人上前咨询。
然而,与这两家药店还拿得出一两种螺旋藻产品相比,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附近的长舜药店倒算是受年初事件影响较大的。营业员摆摆手说:“早就不卖了,前段时间出事情了,销量不好,没再卖过了。”
【专家声音】
标准存在不完善“盲区”
记者调查发现,新华社记者曝光“铅超标”时引用的标准是依据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规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而国家食药监局专项监督检查按照的是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新民晚报“冬令热线”专家后援团顾问、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教授坦言,标准的制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要以大量实践为根据,不能照搬照抄。由于标准存在不完善的“盲区”,理解各有不同,争议就容易出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