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车辆行驶在北京西二环上。北京市交通委日前表示,2013年将继续实施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市民购车仍需摇号。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新华网记者 韩元俊
如果从空中俯瞰,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和傍晚,拥有超过2000万人口的北京,无论地上还是地下都在进行一场壮观的流动,其显著特征是“拥挤”。
这既是这个城市的活力,也是这个城市的烦恼。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说,出行的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12月12日10时30分左右,乐静从位于北京南三环内芳古园家中出发,打算乘坐特3路公交车前往玉泉营建材市场。此时天空阴沉沉的,路面湿滑,稀稀拉拉的小雪粒儿落在地上就寻不见了。路上行人不多,车也不多,可是公交车始终不见过来。乐静不知道,今天特3路公交车已经甩站绕行了。
北京市交通委当天发布信息称,受突降大雪影响,12日共有13条公交线路采取了停驶或甩站绕行措施。到了10时45分至10时50分,北京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8.2。交通指数是北京市2011年引入的综合反应道路网畅通或者拥堵的概念性指数值,取值范围为0~10,分为五级,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
尽管采取了摇号、限行、引导低碳出行等一系列措施,但仍阻止不了拥堵在北京“常态化”,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反而有加剧趋势。乐静每天早晨从芳古园的家中到位于玉泉营的单位上班,不到10公里的路程总要走一个小时左右。在老家,开车一小时就可以把县城绕两个来回。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18.9万辆,比2011年底增加20.6万辆。超过167万个通过审核的个人小客车配置申请在等待摇号中签。北京已经跑步进入汽车社会。而不断修建的路网在快速扩张的机动车数量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乐静赶上的最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就发生在今年国庆节前,她至今仍对那个“最堵周”的“盛况”记忆尤新。9月25日,北京晚高峰时间下起暴雨,随后几天,局部地区依然有雨,尽管雨量不算大,可是赶上出行车辆太多,北京城区几乎变成了大停车场,几乎所有路况实时地图全被表示严重拥堵的红色线条布满。
公交车一直不来,乐静打算打车去玉泉营,可是想打车的人在马路边已经排起了长龙。偶尔有空车驶过,几乎都不愿停下。为什么越是堵车时出租车越不好打?出租车司机赵师傅告诉记者:“堵车时,汽车跑不起来就干耗油,在路上堵一两个小时就算白干了。”
地面堵得厉害,地下也挤得难受。早晚高峰乘坐地铁都是脚不沾地被推进、推出车厢;车厢内前胸贴后背,女孩子的头发飘到旁人的脸上;和陌生人脸对脸,彼此的呼吸声都能听得到……这种场景每天都在地铁里上演。
对于地铁的拥挤状况,乐静用“每天都是春运”来形容。时间久了,她也练就一身本领,比如可以仅靠脚尖站立,密集的车厢里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可以利用手上的包和伞来为自己争取空间等。
不过,在换乘时,乐静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窒息感,甚至是恐惧。“在狭窄的站台上、封闭的换乘通道里,密密麻麻全是人。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幻想,如果发生什么突发情况,是不是就无路可逃了?”乐静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每次换乘时心里都会胡思乱想,特别紧张。
但乘坐地铁依然是许多人的最好选择。近年来,北京地铁建设突飞猛进,本月底,地铁6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将开通运营,北京地铁路网运营总里程将达到442公里。准时、快捷,地铁拥有其他出行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也是对于出行者来说最珍视的特点。
如果骑车半小时能到的地方,乐静会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可是骑自行车也不太省心。“车太多了,自行车道总是被汽车挤占,尤其是遇到堵车或者红灯时,自行车就只好在汽车缝隙里钻来钻去。”乐静说。
最近社会上在讨论“中国式过马路”,一方面是呼吁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另一方面其实也应该想想道路设计和管理是否合理,有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人和骑车人的出行便利。如果总是要在人车混杂的路口择机穿梭才能通过马路,如果总是被汽车和自行车挤到墙脚贴边走,如果总是让人们感到出行没有安全感甚至没有尊严,那么有多少人会主动选择低碳出行呢?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实也为治理交通拥堵提供了新思路。有网友认为,面对中央领导“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的率先垂范,交通部门更应该改革治堵思路,将发展公共交通、改革出租车机制与限制特权结合起来,认真考量民众的出行权利。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城市发展(冬季)论坛”上,一些专家也认为,公共交通能力充足,舒适便捷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很多城市的交通设计规划理念还是以小汽车为主,如何保障行人、骑车人的行路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