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科技助力侨乡农业 青田田鱼亩产猛增15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8日电 题:盘点2012年侨乡风貌时尚元素:复古、新锐、小清新
作者 杨凯淇
“复古风、新锐派、小清新……”这些用来形容人们着装风格的词汇通常出现在时尚杂志中,然而,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里,这些在时装圈大行其道的热词也悄然融进了中国各地侨乡的发展变化之中。岁末年初,中新网、中国侨网带您细数那些隐匿在侨乡风貌里的时尚元素。
复古风:回归传统优势 还原历史加深底蕴
每每提起传统意义上的侨乡,人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画面中西合璧的建筑搭配上土洋结合的风俗,这似乎也成为了定义侨乡的标签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侨乡逐渐褪去了旧时模样,不少极具研究价值的特色侨宅甚至被荒弃。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一年里,侨乡的传统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侨乡建设者开始意识到这些历史记忆的珍贵价值,在城市建设中掀起了“复古风”,着力恢复日渐消逝的侨乡原貌。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是著名的客侨之乡,20世纪初,海外华侨纷纷捐资回乡兴建客家排屋楼,大部分房屋距今都有近百年历史。由于业主多在海外,无暇顾及,这些排屋楼的使用价值变得越来越小,多用作出租房和仓库,其中不少房屋已经遭到白蚁蛀蚀。
为了弘扬客侨文化,保护华侨排屋祖居,从2012年开始,凤岗镇启动了保护华侨祖居行动,并规划建设黄洞客侨文化园,做起“政府管家”。通过与华侨沟通协商,将华侨排屋祖居管理权移交给凤岗镇政府,统一对这些排屋进行修缮保护,避免排屋被任意拆除或改建。
今年6月16日,凤岗镇观合楼楼主的第三代后人蔡薇与东莞凤岗镇政府签订合约,把祖居排屋楼交由“政府管家”管理。这也是凤岗镇接管的第一座私人产权排屋楼。
无独有偶,坐落在海南著名侨乡文昌市的文南街是当地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昌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极具侨乡特色的“骑楼”,因此也被称为“南洋风情街”,承载了众多海外华侨的旧时记忆。
由于年代久远,文南街的许多建筑墙面剥落、花饰残缺,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同时还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文昌市对这条老街展开了立面改造。在保留原有骑楼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挖掘地方特色,打造传统和现代相融的特色街区。
经过数月整修,文南街于2012年8月以“怀旧”的风貌重新亮相,并新增了一系列讲述文昌华侨下南洋故事的雕塑,再现文昌华侨史。
新锐派:紧跟时代节奏 运用科技提振经济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致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对于广大侨乡而言自然也不例外。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同时,各地侨乡同样想方设法的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速度,用“新锐派”作风展示打破陈规的勇气和实力。
在侨乡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有一位名叫徐文俊的“华侨村官”,回国前,他曾在保加利亚经商20余年。担任仁庄镇小令村村委主任后,徐文俊为村民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和新鲜事物,带领小令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如今,小令村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村民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看村务动态资讯和农产品出售等信息。不仅如此,“关注小令”QQ群也吸纳了70多位在外务工创业的小令村村民。在此之前,徐文俊还申请开通了名为“青田仁庄镇小令村”的村务微博,即时向居住国外或外地的村民广播村里、镇里、县里的信息。在徐文俊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都学会了看微博、发微博。
同样扎根在侨乡青田的还有一群满怀绝技的“科技特派员”,据媒体报道,截止2012年3月,已有浙江省级154人次、丽水市级27人次包括县级35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入驻青田县,他们已经成为带领青田的科技进步与新农场建设的中坚力量。
青田县仁庄镇素以稻田养鱼闻名。由于基本不用鱼饲料,田鱼产量一直上不去。同时,大规模鱼苗主要依赖于农户自繁,品种性状日渐退化,成为制约当地田鱼产业发展的“瓶颈”。结合自己的调研,“科技特派员”胡益民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稻田养鱼的科技含量,将田鱼发展提升到产业层次,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如今,仁庄的稻田养鱼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年产田鱼600吨,产值3000万元,成功培育鱼苗1.5亿尾。
作为入驻侨乡青田的首位女科技特派员,瘦小娇弱的谢云还一度遭到冷遇。最初村民听说省里派来的专家要在村里搞生态果园,都非常兴奋,各家各户都把在外打工的强劳力叫回来,但当大家了解到所谓的专家是“弱女子”,且前几年需要大量投入而无产出时,他们都不相信她。
为此,谢云开始一家一户登门拜访,与农民谈心、交朋友,吃住在农家,帮他们解答果树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的问题。并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钱来,带村民前往云和县的万亩雪梨基地、丽水市的万山乡科技农林园区现场观摩,实地感受,最终用实际行动获取了村民的信任。目前,谢云的“水果+花卉”套种模式已经推广了915亩,村民也从中受益,农产品供不应求。
小清新:放眼长远前景 聚焦绿色环保产业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为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侨乡建设者的目光也从传统工业转而聚焦到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上来。可以说,在各地侨乡的发展道路上,一股“小清新”之风悄然盛行。
广东清远英德华侨茶场创办于1957年,曾经安置过26个国家、地区的归侨,目前仍有4500名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和侨眷在这里居住,主要以茶业为生。为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近年来,英德华侨茶场的很多国有茶园承包给个人经营,采茶工也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员工变为私营企业员工。当地采茶工坦言,现在的生活条件较早年有了大幅提升,父母从华侨茶场退休后也可以享受政府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生活有了保障。
时至今日,原来经济、交通均欠发达的英德山区,已经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贯穿南北,武广高铁英德西站也已经于2012年4月1日开通。这里亦在规划工业园区,仅成立于2008年的英德英红园就已经吸纳入园企业49家,亿元以上项目23个。
同样将目光聚焦在生态产业上的防城港是广西重要侨乡之一,拥有7个越南归侨安置点,上思县昌菱农场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广西的蔗糖生产大县,上思近年来将糖业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使传统制糖业逐渐向高效生态产业转变。
为了走上一条“蔗、糖、酒、生物化工”一体化的发展新路,上思县正在规划酝酿一个融合南美风情及华侨文化的“朗姆小镇”,建设成为融吃、住、游、娱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文化小镇,进一步延伸当地优势产业蔗糖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改善并提高当地3000余归侨侨眷生活水平、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福建侨乡厦门市集美区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集美区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打造了“绿色工业区”;投入4亿元资金实施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程;重点整治重金属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打造园博园、市民公园、风景湖公园等城市绿肺,让集美新城成为首个国家级低碳示范区、灌口小城镇获得全国首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称号。现如今,集美区的百姓可以在无可复制的优美自然景观中享受最低碳的生活。(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