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赵晓辉)28日通过的修改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首次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填补了监管法律空白。但基金法约束的私募基金活动并不包括投资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或股票。
私募基金首次纳入监管视线 近年来,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非公开募集基金快速发展,成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近三年多来,中国私募基金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私募基金业乱象频出。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原有的基金法对非公开募集基金未作规定,使这类基金的设立与运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基金募集和投资行为不规范,容易损害投资者权益,更有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借私募基金之名行“乱集资”之实,蕴含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专设一章对非公开募集基金予以规范。针对私募基金的特点,基金法特别构建了区别于公开募集基金的法律框架,包括合格投资者制度、基金管理人注册或登记制度、基金备案制度、基金非公开宣传制度等。
“尽管大部分规定是私募基金实际操作中的通行做法,但立法则使私募基金有了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依据,改变了此前私募基金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说。
私募基金统一监管尚未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新通过的基金法并未将所有的私募基金都纳入进来。根据基金法规定,当非公开募集基金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时,基金的投资行为纳入基金法监管;私募基金投资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或者股票仍按现行部门职责分工管理。
分析人士说,这意味着私募基金现有的监管格局没有改变,私募基金投资公开发行的股票由证监会监管,投资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或股票仍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监管。
实际上,私募基金是否全部纳入监管始终是此次修法争议的焦点。全国人大财经委针对修订草案一审稿所作的报告说,考虑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主要投资于未上市股权的基金的监管存在一定争议,修订草案依据证券法对证券的定义,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除可以投资于上市证券外,还可以投资于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等其他证券。不过,最终通过的基金法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了进一步的限定,仅将私募基金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纳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尽管基金法对于私募的规定远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但是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制定了框架性的监管法律,也为将来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监管体制打下了基础。
追溯基金法修订过程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赵晓辉)修改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回顾整个修法过程,从一审到三审,基金法的修订更加适应了基金业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加强基金监管、切实保护基金持有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思想。
作为百姓投资的重要选择,公募基金应如何遏制内幕交易、“老鼠仓”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日渐壮大的私募队伍又该如何规范发展?这些都是此次基金法修订着力解决的问题。
今年6月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对基金法修订草案进行初次审议。初次审议稿最大的亮点在于把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并对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从事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同时就保护基金投资者利益做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之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草案二审稿在很多方面做了进一步修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防范金融风险,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遵守审慎经营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在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对于非公开募集基金的相关条款存在不同看法,有意见提出,实践中通过非公开募集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的方式较多,所依据的部门规章也各不相同,基金法修订应当考虑这种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对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进行规范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章的原则制定。
对于非公开募集基金向不同部门注册、登记和备案的问题,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也进行了修改,规定担任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基金行业协会履行登记手续,非公开募集基金募集完毕,基金管理人应当向基金行业协会备案。
二次审议之后,针对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修订草案在非公开募集基金投资范围和监管机构人员到被监管机构任职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形成了三次审议稿,并经过审议修改后交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表决。
根据最终通过的基金法有关条款,非公开募集基金财产的证券投资买卖股票是指买卖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对投资于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或者股票的活动,仍按照现行部门职责分工进行管理。
关于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在被监管机构中任职的问题,法律明确: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在被监管的机构中担任职务。
作者:赵晓辉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