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角羚之父”:用相机记录生命跃动
原标题 [“中华对角羚之父”:用相机记录生命跃动]
新华网西宁12月29日电(庞书纬)12月的青藏高原天寒地冻,然而每到周末,年近花甲的葛玉修都会驱车前往距西宁100多公里的青海湖畔。“12月到次年1月是中华对角羚的繁殖季节,这时能拍到它们成群奔跑的场景。”葛玉修说。
葛玉修原籍山东,上世纪70年代初参军来到青海。“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迷上了拍摄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经常在野外一住就是一个月。”
1995年,葛玉修偶然得知了普氏原羚当时仅存300余只。这一物种仅栖息于青海湖周边地区。从此,每次去青海湖拍照,葛玉修都会特别留意普氏原羚。
1997年11月,葛玉修在拍照途中碰见了7只跳跃狂奔的褐黄色羚羊,尾部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莲花,他举起相机拍了下来。这成为了国内首组普氏原羚的照片。
作为中国独有的物种,普氏原羚却因最初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介绍到西方而得名,这让葛玉修颇感遗憾。能不能为普氏原羚起个中国名字?因为雄性普氏原羚长着一双相向对弯的黑色犄角,葛玉修和一些环保人士发出了将其命名为中华对角羚的倡议,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2006年,在葛玉修的倡议下,中华对角羚成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2008年底,中华对角羚特别保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
近年来,随着保护工作深入,中华对角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其栖息地不断萎缩的事实,使该物种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从2000年开始,葛玉修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宣传环保,先后进行了295场专题讲座,足迹遍布中国。
如今,葛玉修的业余生活,除了拍摄野生动物照片,就是进行环保公益讲座。1995年以来,葛玉修共拍摄高原野生动物照片10万余幅,撰写文章150余篇。
“有生之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更多地用相机记录高原野生动物跃动的生命,并把这一切介绍给更多的人。只有野生动物和人类互为朋友,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葛玉修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