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乡的“雪价”:从负担到“白银”
2013年01月03日1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中国雪乡的“雪价”:从负担到“白银”]
中新社哈尔滨1月3日电 题:中国雪乡的“雪价”:从负担到“白银”
中新社记者 杨静
“那时候靠"木头"吃饭,我伐过20多米高的大青杨,树干直径一米六,剖开可以直接当双人床了。”说这话的是曾为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工人、现在62岁的刘明文。他指的是20多年前的事。但今天看来,用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宣传部长王春杰的话说,却是“如果按照当时那样伐下去,就没有今天的"雪乡"了”。
现在以“中国雪乡”闻名中外的双峰林场,大约60年前只是当地林业局的一个伐木车间,后来改名双峰林场,属于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简称黑龙江森工总局),位于牡丹江市辖下海林县长汀镇,距长汀镇105公里,十几年前还是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山沟。这里四面环山,是日本海暖湿气流与贝加尔湖冷空气相汇之处,具有“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独特气候,雪期长达6个月,积雪可达2米深。
“那时候雪是我们的负担,早上好不容易清出一条路,晚上又是厚厚一层”,刘明文说。不过,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黑龙江森工林区自新中国成立后累计生产木材5.2亿立方米;“雪乡”所在的大海林林业局1947年建局,60多年间累积生产商品材2380万立方米。作为伐木工人,和当时数以万计的黑龙江森工林区职工一样,刘明文每天开着“爬山虎”拖拉机上山砍树。
然而,由于超负荷采伐、投资不到位,森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陷入“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窘地。1990年,黑龙江省实施“治危兴林工程”,森工林区的木材产量由1260万立方米调整到670立方米;1998年国务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双峰林场彻底杜绝伐木,开始封山育林。
“伐木的时候一个月400多块的工资,后来不让伐了,连这些钱都没保障了。”刘明文说。双峰林场成为森工林区中的“困难户”,交通不便,雪期长,干部都是被“发配”来的。
但是,那些曾是当地人“负担”的雪,却在他们为生计愁眉不展的时候带来了“转机”:因为“外面来的人都很喜欢这儿的雪”,很多人拿着相机来到这里,随着一张张美轮美奂的雪景风光照片发表在海内外的刊物上,双峰林场成为摄影发烧友和“驴友”的寻梦天堂。木屋、火炕、炊烟、雪景,他们把这里叫做“雪乡”。
昔日伐木工人、经历“雪乡前生”的刘明文,迎来“雪乡今生”,并成为当地第一家家庭旅馆老板。1999年,他的“雪乡第一家”开张。如今,他的家庭旅馆年收入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完全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他开始研究摄影、根雕、虫刻,还把原来存放木头的小仓库改建成“文闲斋”,每年有很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人来此参观。
“现在我们是靠雪"吃饭",漫天遍野的白雪对我们来说就是白银。”刘明文在他的“文闲斋”里感慨。
大海林林业局旅游局副局长宁晓峰告诉记者,“雪乡”的游客人数自1999年开始翻番增长,当年仅有200人次,2003年达17000人次,2011年已高达11万人次,2012年有望突破15万人次。“林场138户人家里有110家家庭旅馆,但每到春节期间仍然是"一炕难求"。”宁晓峰说,现在双峰林场职工以家庭为单位的年均收入已超过10万元。
已和爱人一起经营家庭旅馆5年的林场职工辛忠国说,20年前有林场职工500元就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现在给50万元都不会有人卖了。
大海林林业局局长马春平说,为了保证雪乡的原生态,现在林场严格控制房屋改建和扩建,同时林业局也投入超过2亿元的资金对雪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现在的雪乡也有演艺大厅、影视基地和完善的水、电、网、热系统。
“除了硬件设施改造,我们每年10月份还要对家庭旅馆经营者进行上岗前培训,让雪乡的服务水平也跟上去。”宁晓峰说,每一个家庭旅馆都要有“三证一照”,符合卫生、安全等各项指标后才能开张营业。
“第一次看到雪,也是第一次睡火炕、啃冻梨,雪乡人很热情,也很实在。”来自广东的游客彭家祥说,他是带着新婚妻子来“雪乡”度蜜月的,“能在这么美的白色童话世界度过人生最甜蜜的时刻,很浪漫”。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