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茜/文 本报记者 徐彦/摄
2013年刚拉开帷幕,上演的竟是漫天飘雪。
昨夜的杭城,银装素裹,寒风刺骨。很多人选择躲进被窝,打开空调,泡上一杯热茶,欣赏窗外缤纷的世界。与此同时,又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无家可归,躲在某个角落瑟瑟发抖呢?
昨晚7点,记者跟随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遍杭州大街小巷,为那些露宿街头的人送去棉被和棉服。
住在高架下的老陈:
说起孩子,一个劲抽烟
在中河高架下的停车场边上,集中住着4个人。晚上7点多,他们在各自的床位上,裹着被子,想着各自的心事。
贵州的老陈,算是装备最齐全的了,地上垫着纸板,纸板上还有两层褥子,身上盖着三床被子,“床”边是他这几天的收获,可乐瓶子。
来杭州一年多时间,大半年都住在中河高架下,这里已经成为了他在杭州的“家”了。“我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48岁的老陈说得很坚决。
即将到来的春节,老陈还是要坚持在高架底下度过。“有这么个落脚点,能睡得着觉,就不用去救助站了。”老陈接受了棉被,谢绝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邀请。
抱着新棉服的老孙:
“这样挺好的,就是想家”
老陈的邻居是陕西渭南的老孙,他躺在自己的床上一辆小推车。一床被子,盖一半铺一半。
他的手上始终握着一张火车票。是昨天下午从杭州开往西安的。老孙说,本来打算坐火车回家的,可是车站里的工作人员不让他把小推车带上车。所以,冒着雪,他从城站一路走到中河高架底下,天黑了,他睡下了。
在这里,他睡了一个月了。“这样挺好的,就是想家。”老孙有些黯然。
几个月前,老孙结束了福州的短工,打算回家,却在厦门中转时遭遇了小偷。辛苦挣了几千块,化为乌有,连身份证都没了。白天捡塑料瓶子,一日两餐没有问题。这样风餐露宿,走了20多天的路,他走到了杭州。
因为太想家了,前几天去了救助管理站,有了一张车票。可是,在车站又受了挫。“小推车我肯定不会扔掉的。”不知道为什么,老孙很肯定,“明天我会去救助站找你们的,西溪路嘛,我走过去。但是今天我是不去的。”
无奈,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件棉服。老孙将衣服紧紧抱在怀里,等所有人走后,他立马将衣服穿上身,继续躲进被窝。
给本报来电话的老王:
他们请我住了小旅馆,杭州让我感到温暖
老王的故事,是通过本报热线发现的。
他昨天给我们打来了一个电话,语气里充满感激。他说,杭州是个让人温暖的地方。
根据他留下的手机号码打过去,一开始始终无人接听。打了10分钟,终于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声音。
64岁的老王,住在老汽车东站的桥底,那是他的固定窝。但这几天,他住进了小旅馆。
说到这里,老王突然激动了。
“我是安徽滁州的,没有家人,来杭州2年了,以前一直住桥底。杭州好啊……”老王有肝硬化,住在桥底,民警看到他难受,就劝他去医院,那时候民警的一句话,感动了老王,“就算你还有一口气,我们也要救你。”老王被劝到了市三医院,做了手术,政府买单。
因为术后没有劳动力,老王白天就在小商品市场里捡东西吃。“现在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我已经知足了。”老王说。
如今,老王和其他6名流浪人员住在一家小旅店里,“有床、有卫生间,被子还有两床,比外面好多了。”老王说,是“江干区政府给安排的,太感谢了”!
他们已经在旅店里住了5天了,因为下雪,又延长了5天,老王们会好好“享受”这次的待遇。
露宿街头的人,还有很多。
昨晚,救助管理站一共劝导了70名露宿街头人员,只有一人被天水派出所的民警带回了站里。"还好,这是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了。"救助管理站的站长赖勤说。
从1月1日开始,救助站每天都在街上关注着一些人。这批人主要集中在清泰立交桥、汽车东站、城站火车站地下车库等。他们中, 要么是周边市场打零工的, 要么是在医院排队的黄牛,不然就是拾荒者,最多的就是职业乞讨。"他们长期无拘无束习惯了,我们只能尽力保障他们,愿不愿意去救助站还是要尊重他们自己的 意愿。"
昨天全天,一共有31人入住救助站。
1月10日又有降雪,在外流浪的人们,万般无奈的时候,请别忘记还有救助站。
赖勤说,"我们一直在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些援手,也希望他们能够相信我们。"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位于西湖区西溪路870号,电话:85221156。进站的手续非常简单,只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就可以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