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日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政法机关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政法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坚决反对司法腐败
习近平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推进劳教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会议提出,今年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最大限度增舆论正能量
孟建柱在会上强调,要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
孟建柱指出,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既要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规律特点的研究,又要着力加强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
严查政法队伍“害群之马”
孟建柱强调,要着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司法不公,坚决惩处司法腐败,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害群之马”,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在监督之下工作,学会在法治轨道上用权,保持清廉本色,坚守精神高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推动落实网民上网实名登记
会议指出,要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共享共用,增强信息化应用实效,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以信息化引领政法工作现代化。
会议提出,要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积极推动落实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网络互动等实名登记措施。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依法公开管理,明确法律责任,严格监管措施,严厉打击网络诈骗、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绝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
解读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释放新信号 四项改革是突破点
据新华社电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新年伊始,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会议对政法机关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新要求,释放出新时期中央政法工作的新思路、新信号。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极为紧迫
“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期,矛盾突发、多发,公众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提出三大建设目标,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也认为,三大建设目标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背景,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有序、理性、平和的社会环境。其次,这是一个目标,我们的政法工作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有安全感,能时时处处感觉到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第三,这是一种手段,就是要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法治框架下,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共同努力实现平安目标。”王锡锌说。
卓泽渊认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营造让人民群众幸福的社会环境。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障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这已经成为极为紧迫的现实任务。
“我期待真正把平安中国这个目标体现在具体方案和实际工作中,把法治中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贯彻在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卓泽渊说。
推进劳教制度改革顺应民意
“四项改革都是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实现途径,是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改进。”王锡锌说,四项改革就是四个突破点。
“劳教制度改革是社会关注很久的问题,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中央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推进劳教制度改革顺应民意,是必要的。
作为知名法学专家,马怀德同时指出,涉法涉诉信访难以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也应予以改革。“信访是沟通民意、表达民意、听取民意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有些信访变成救济、解决纠纷的途径,偏离了制度的初衷。”马怀德说。
针对会议提出的“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他建议重新定位信访功能,畅通法定救济渠道,维护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引导百姓理性维权,自觉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同时改革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减少行政干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没有跟上,大量流动人口难以有效融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凸显。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呼声。
会议要求“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如果不能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还极易诱发滋生大量社会问题。”王锡锌认为,会议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应按照要求一步步切实推动改革往前走。
提高维护公平正义能力是根本
“提出五个能力建设能够起到切实推动改革的作用。”卓泽渊认为,五个建设里面,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是根本,统领“五个能力”建设。他说:“政法机关处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社会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平公正。”他认为,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实际操作者对制度用得好不好、准不准,就涉及能力问题。而能力提升的根本方向,就是公平正义。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对此,会议要求,既高度重视做好案事件本身的依法处理工作,又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
“现在政法问题往往也是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个案处理往往具有社会效应。因此,依法办案和回应社会关切这两个通道之间不应该隔绝,需要互动。只有有效沟通、真诚交流,抓住民众的关切和需求,才能营造维护公平正义的合力。”王锡锌说。
网友声音
这是新年最给力的声音
匿名网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新年最给力的声音!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戈壁荒漠980114:公平公正,民心之所向啊!期盼中……
满江红:司法公正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只有司法公正了,人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够找到主心骨,权益才能够得到保障!
声音
劳教制度改革
专家强调缓冲期
昨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最受关注的是有媒体借与会人员之口传出“中央已研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今年停止使用劳教制度”的消息,不过该消息截至昨日截稿时尚没有权威部门证实。近年来,劳教制度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改革已经在悄悄进行
其实,学界对于劳教制度也有一定共识,即用《违法行为矫治法》替代以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及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为代表的劳教制度。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刘希贵告诉记者,如果今年停止劳教制度,那么这将是中国法制史的巨大进步。
实际上,改革已经在悄悄进行。2012年8月修订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已将原来的“劳动教养”删除,代之以“强制性教育”。有学者评论称,这是《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一小步,但它注定又是劳教制度改革的一大步。2011年前后,甘肃、山东、江苏、河南的四个城市也已启动劳教制度的改革试点。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教授徐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制度层面,《违法行为矫治法》出台将标志着劳教制度最终被废除。不过,资深刑辩律师张培鸿认为,即便今年停用劳教制度,它的过渡期也会有三四年,“因为目前最长劳教期限可以达到4年,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在劳教制度停用前被裁定劳教4年,那么其处罚还是会持续4年。”刘希贵也强调这会有一个缓冲期。
尝试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
对于劳教制度的“替代”《违法行为矫治法》,在昨天的工作会议上没有进一步消息。2012年10月,司法部网站上刊发一篇司法部法治研究室原主任、司法研究所原所长王公义的文章《司法行政“十二五”规划探讨》称,“目前正在尝试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法》,以法律严格规范。”并说,未来5年进行初步的规划中有“劳教场所建设,国家投资改建扩建100多所劳教所,消除劳教隐患”。
对于上述法律草案,外界尚没有具体内容,但是多位接受采访的学者都强调,必须有实质内容的变革,必须遵守程序正义等法律精神与原则,否则还是劳教的变种。
改革才能理顺法律关系
关于目前劳教制度的不足,王公义也提到问题所在,“劳教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被强制教养的人丧失自由,目前监狱和劳教的制度有些太过类似,劳教和戒毒需要制度与管理创新,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而对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一个比较常见的方式被称为“社区矫正”,但是王公义的文章中透露一个数据说,“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由公安和司法两家管理的共约50万,监狱的犯人如果释放前一年进入社区的话,每年大约30多万,如果再把看守所中约30万人接过来的话,社区矫正大约将有100多万人,任务繁重。”
除了任务的压力,张培鸿还认为,劳教制度作为社会管控的一种强有力措施,一旦被停用,对于个别部门的工作也可能造成压力。所以,在刘希贵看来,这种改革当然会有阻力,但他强调只要中央的决心坚定,那么再大的阻力也不会成为阻力,“改革才能把这个领域的法律关系理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田享华 发自上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