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面假古董骗局虽不高明,但贪心使很多人上当。 晨报记者 罗剑华 通讯员 王俊莎
去年5月,本报报道了闸北警方侦破一涉案团伙,利用做旧摆件冒充“古玉”实施诈骗的案件(详见晨报去年5月22日报道)。经司法机关调查,这个以安徽籍同乡为主体,曾在本市闸北、徐汇、普陀、虹口、杨浦等区多次行骗得手的作案群体终于被绳之以法。
“祖传古董”总也卖不完 去年4月起,本市多区的菜市场、社区路边,几乎同时出现了一种简易地摊:摊主通常穿着质朴,一块破布、一张折叠凳就是全部家当,而他们从事的交易,不是挂牌收购古董,就是销售他们自己的祖传宝贝。
奇怪的是,这群分散在各地的地摊,摊主清一色都操安徽口音,而且只要有人上前打探,就会有另外的“客户”手持“古玉”到摊位前寻求估价。有好奇市民这时想要看个究竟的话,就会被摊主和“客户”的对话所吸引。因为“客户”拿来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祖传古董”,可惜摊主手头没那么多现金,只能望宝兴叹……
经过上述一番表演,有些围观市民“走过路过不想错过”,不惜拿出积蓄,向“客户”或摊主买下“祖传古董”。但之后,他们无一例外会发现,这些外表沾着铜锈色、酷似出土文物的“宝贝”,其实只是廉价、经过做旧加工的现代摆件。
对这伙“祖传古董”总也卖不完的骗子,闸北警方组成专案组进行了侦破,并于去年5月21日,将40多名嫌疑人集中抓获。经过检察机关调查,其中7人被依法提起公诉。
百来元买道具炮制成古董 日前,闸北法院对“古玉”诈骗群体的7名涉案人,进行了公开庭审。
庭审显示,7名涉案人均来自安徽,包括年纪较大的老吴和老纪,另外5人均是不足30岁的年轻小伙,甚至还有舅舅、外甥的家庭组合。
司法鉴定证实,这群骗子手中的“祖传古董”,大多是玉兔、玉牛等形象。它们外表的铜锈色,其实是将胶水涂覆在劣质摆件外表,再粘上一层金属粉末后烘干形成。为了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造假者还会故意用砂纸在摆件表面打磨出一块,露出铜锈外层内部的“玉”色。但其实,这些用来作假的摆件,大多采购自河南等地的集市,材质以玻璃为主,价值最多也就百来元。但经过一番装扮后,它们均被高价售出,受骗者损失少则数千元,多则几万元。
7名骗子均被判刑 检察机关指控,7名涉案人曾在本作案得手十多次。其作案的场所包括:大木桥路古玩市场、岚灵花鸟市场、曹安花鸟市场、多伦路文化街、石龙路近龙吴路、虬江路近宝通路、包头南路近中农新村桥、昆明路近安国路、江浦路近本溪路、汾阳中学附近等。
法院认为,7名涉案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共同骗取被害人钱财,数额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根据各人在作案中的主从地位,结合其到案后的退赔、悔罪表现,法院日前宣判,7人以诈骗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至拘役6个月并分处罚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