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于淑华老师在为一个孩子辅导功课。
于老师一清早接孩子们到固定地点集中辅导。
小课堂上,孩子们认真接受辅导。
休息时段,于老师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石景山老山街道有个“红蜡烛”特殊家庭子女跟踪教育服务队。创建12年来,服务队由最初的5名退休女教师发展到9人,帮扶工作的内容也由最初的单纯家访、义务辅导功课到关照孩子生活、帮忙解决家庭矛盾、组织集体活动等。成员中,最年长的已经82岁,最年轻的也已经63岁。这群老人正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温暖孩子们的心,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81岁的谢老师 一次家访坚定帮扶信念 “红蜡烛”中81岁的谢云老师退休前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12年前她和其他几位老人一起为社区做教育情况调查。调查结果让她很揪心:不少特殊家庭的孩子孤僻暴躁、厌学,甚至离家出走,让家长和学校都失去了信心。
谢老师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她没有信心长期和这些孩子打交道。但一次家访,让她彻底坚定了帮扶这些孩子的信念。
一天傍晚,谢老师到学生小昊家家访。敲门,没人应。谢老师正准备离开时,门开了,她却没有看到人。她正要往里走,脚边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老师您来了,里边请”。谢老师一低头,这才看见一个双腿残疾的男人坐在一个垫子上,用手撑着在地上吃力地滑动着。“原来只知道小昊的父亲残疾,没想到这么严重。”小昊的父亲挪动着身子想给她倒水,嘴里还念叨着,“我没机会上学,没机会工作,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真的谢谢您。”
谢老师的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如果我肯尽力帮扶一下这样家庭的孩子,是不是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呢,是不是可以给这个家庭一丝希望呢”。
12年间,谢老师患了两种癌症,做过7次手术,但每次手术后,她都会继续坚持义务辅导孩子。
72岁的于老师每周接五个孩子集中辅导 每周日的清晨,72岁的于淑华老师都会穿行在老山西里的小街上,挨个去接她“分管”的5个孩子,对孩子们进行集中辅导。
5个孩子里,年龄最大的是13岁的小涵。小涵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人住在老山西里在一个自行车棚,平日帮居民照看自行车、电动车,同时省出租房的钱。
由于智力有缺陷,小涵学习上始终赶不上其他孩子,心理上也不够成熟,后来还因厌学逃课被学校要求主动退学。去年年初,于老师特地在小涵家住了十几天,近距离体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更全面的帮助。寒冬天气里,于老师和小涵同吃同睡,一起用热水泡脚,一起用热水袋暖身。她每天为小涵辅导功课,同时和其他老师一起帮小涵联系学校,自费带小涵做智力测试,几经周折,终于帮小涵联系到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学那天,于老师送给小涵一个新书包,“看到孩子可以正常学习,我很高兴”。
12年来,“红蜡烛”辅导的孩子已有78人,其中12人考上大学,19人参加工作。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多少孩子考上大学,而在于把他们拉上正道,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看到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在我们的辅导下不断进步,我们很欣慰。”“红蜡烛”老教师们这样说。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梅天一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潘之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