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刘映花)由于过于强劲,中国12月份外贸数据遭到高盛等外资银行集体质疑。中国商务部昨日驳斥了数据被“人为拔高”的指责。“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去年企业12月突击出口等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外贸数据被外资机构形容为“好得不可思议”。根据这一统计,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上涨14.1%,高于11月2.9%的上涨,是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进口继前一个月零增长后实现6%的增长。
瑞银集团认为出口数据的增长和贸易伙伴的货物进出口不相符,高盛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则指出,出口数据与制造业指数的海外订单数据相背离。
外界担心,质量有问题却无法辨明的数据将误导政府做出错误的规划,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对此,沈丹阳表示,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在相邻的月份,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
原因一方面是,去年整个外贸环境严峻,同时受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12月份外贸企业加快了出口进度,“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要抢出运。早几天跟晚几天是不一样的。”
沈丹阳说,商务部还在就其他因素进行分析,相信对于12月的数据,这些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对于新一年外贸形势的判断,沈丹阳坦言商务部不敢掉以轻心。他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13年将争取保持全国外贸增速与GDP增速大体同步。
Q&A
关键词1
外资外迁
实际使用外资3年来首降
“未出现外资大规模外迁”
晨报讯(记者 刘映花)商务部昨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009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2012年1-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12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0亿美元,同比下降4.5%。
不过,商务部强调,虽然制造业外迁情况目前确实存在,但属正常现象,并未出现外资企业大规模外迁现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2013年,商务部会继续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方面将采取的举措已在此前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思路。
截至2012年,中国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沈丹阳表示,这说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很有信心。
关键词2
粮食危机
去年粮食进口激增294.5%
“中国粮食威胁论缺乏依据”
晨报讯(记者 刘映花)中国激增的粮食进口将引发世界的粮食危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中国粮食威胁论缺乏依据。在昨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他透露去年前十一个月,进口增速较大的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使用不足50%。关税配额量是根据安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因素确定的,因此整体进口规模在合理范围内。
根据海关的统计,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了294.5%。
沈丹阳称,三种产品进口较快的原因是,第一,国内外市场价差增大,企业进口意愿增强,比如进口小麦每吨均价下降了9.4%,玉米每吨价格同比下降了3.2%,大米进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6.5%;第二,企业增长饲料用粮的库存;第三,2011年同期,这三类产品进口的基数相对较低。因此,总体上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
关键词3
欧盟钢铁“双反”
欧盟拟对华征收最高50%的反补贴税
“强烈要求欧盟撤销不合理裁决”
晨报讯(记者 韩元佳)欧盟委员会已认定中国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建议欧盟对华征收最高达50%的反补贴税。商务部昨天回应说,中方已向欧方提出了书面抗辩意见,并强烈要求欧方撤销不合理的裁决意见,终止该案调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昨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中国企业和政府充分积极配合欧委会调查,提供了大量详尽的应诉抗辩材料,欧委会仍不顾事实和证据,裁定中国企业高额的倾销和补贴幅度。“这种基于不合理调查所做出的裁决,将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沈丹阳指出。
这并非欧盟首次对中国涂层钢“发难”。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清介绍,随着中国彩涂板出口第二大国欧盟在2011年12月21日的反倾销和2012年2月22日的反补贴调查,中国彩涂板出口量从80.82万吨下降到54.69万吨,降幅达32.33%。“欧盟越来越密集的双反调查,将使我国原本过剩的彩涂板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王国清表示。
财经晨谭
每个中国人都是宁潘之争局中人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近日在一场论坛上关于“共和国长子”应该享受什么待遇的争论成为网上流行的段子。潘石屹声称,如今的民营企业老总不好当,在国进民退的洪流中,民企处处被央企老大哥们挤对,如果能换个身份,他十分愿意去当央企老总。面对攻击,身为央企老总的宁高宁坐地反击,“如果真要换,没人愿意跟我换”。
潘石屹说愿意换位,主要是从一个竞争者的角度上看待央企老总的地位,也许在他眼里,任何人坐在央企老总这个位子上,既不用担心政策突变,也不用担心资金短缺,都可以过得悠哉悠哉;而宁高宁眼中的民营企业家,不仅坐拥数亿身家,还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而国企老总不仅只是一个拿工资的经理人,还处处受到限制,哪有民营企业家活得爽?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前者声称市场竞争不公,后者抱怨国企管理严格,大家都各执一词,谁都觉得自己委屈,谁都觉得自己吃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到底是市场竞争不公造成的,还是管理体制不同造成的?在笔者看来,这都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国企老总信托责任不明造成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刊文指出,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清福的待遇;另外,一些央企高管享有行政级别认定,由于没有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高管任命缺乏竞争机制,带来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国与民,在公有制的国家里,本来应该是一对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也应该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而如今,国企与民企却已分化成两个对立的利益阶层,大家相互指责,相互博弈。表面上看,潘、宁二人的争论只是一个“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分歧,但背后却是整个制度如何权衡“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的收入分配问题,不只是中粮与SOHO,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潘、宁之争的局中人。
孙春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